先升级后自制两阶段实现战车国造 专家:不看好

《亚太防务》报导指出,考虑三型主战车全军保守估计有数十万发105公厘砲弹,单价粗估五万,总价值高达五百亿。加上120公厘砲弹单价粗估15万,以400辆M60A3单车携行量42发计算,合计12万8千发,金额25.8亿。这还不包含战备弹药和后勤费用。换装120公厘主砲因缺乏可靠供应来源和弹药成本,考量国防预算拮据,因此并未纳入性能提升项目。

黄竣民教官日前在《钢铁传奇─德国战车写真1917-1945》发表会上评论指出,「M60A3需服役至民国124年,火力并未提升,修改为自动装填减少一人(编按:《苹果日报》报导;《亚太防务》报导并未提及自动装填机),只会加重其余三人维护保养的工作负担」(M60A3的设计理念维保需要4人)。他进一步指出,「除非采购M1系列战车,否则我国无法获得120公厘含以上的主砲」。

《亚太防务》报导指出,性能提升案的最大困难是「国外厂商不愿意提供技术移转,只愿意提供装备包件」。由此可见第一阶段的性能提升,恐怕无法累积足以进行第二阶段「战车国造」所需的专门知识。

中华民国从国造64式轻战车,历经CM11「勇虎」式主战车,即便称为「国造」但技术水准一直并未超越「拼装」的水准,某种程度上其实就像台厂代工组装Apple产品,最后仍然无法自行设计出相同品质性能的产品。

采取性能提升若真的无法获得技术移转,考量我国的国防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蔡政府宣示「国机国造」、「潜舰国造」、「国舰国造」,再加上「战车国造」,明显违背经济学的第一课「资源有限,欲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