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一国两制 让台湾有安全感
旺报社评
北京2019年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紧接着香港爆发骚乱,让蔡英文捡到枪而高票胜选。4年后赖清德失去从两岸议题获利的机会,却趁「三脚督」之势低票胜选,民进党史无前例连续三任执政,让大陆从官方到民间都出现「台独焦虑症」。在此背景下,大陆网路出现一份厦门大学提出的「接管台湾」建议书,虽然很快就被下架,但显然「一国一制」的统一不再是对岸学术圈的禁忌。
接管台湾呼声涌现
厦大「接管台湾」建议书有无官方背景,显得扑朔迷离。一方面,依大陆对台工作体制,厦大台湾研究院才是参与对台决策的重镇,该文发布者是名不见经传的「规画研究所」,并不隶属台研院,加上该文很快下架,可以说明此文应属自说自话;但这份建议书被美方顶尖智库CSIS全文翻译后在官网登出,美方是否嗅到什么味道?相当不寻常。
暂且不管「接管台湾」建议书有无官方色彩,至少揭示了两个现象:第一,北京或已启动研议「一国一制」接收方案,根据北京涉台论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两岸透过协商达成和平统一,一国一制则代表两岸发生军事冲突,大陆以强制力量接管台湾,这说明北京研判可能发生「台海有事」事件,需先做好准备;第二,美方智库对「接管台湾」建议书高度重视,隐含美方对两岸紧张情势的严重关切,正全面搜集相关资讯,研判中国大陆的可能作为。
此乃两岸关系的巨大警讯,也蕴藏着两岸对撞的危机。2016年至今,两岸官方再也没有产生政治交集、进行政治对话,美中对台海情势的战略认知更是渐行渐远。不少人认为这是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所导致,虽有一定道理,但高估了诸如九二共识这种政治概念的作用。概念之争只是两岸矛盾的表象,否则为何两会早在1992年就一中问题达成共同认知,却到16年后的2008年,才真正实现制度化协商?
同理,台湾从政界到民间对一国两制的抗拒,并非2019年习近平提「两制台湾方案」才出现,而是从邓小平时代就开始。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以特定名词创造「共识」,而是让双方,尤其是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中长程架构产生足够的安全感、信任感与吸引力。否则,陆方的倡议再动听,若台湾民意不认同,就容易被标签化、污名化。反过来,台湾也需理解,一旦大陆对统一失去信心,类似厦大「接管台湾」呼声自然会涌现出来。
两岸需要中程协议
不可否认,今日台湾政治人物、智库学界、舆论领袖已难有30年前「逐鹿中原」的格局,很难指望台湾内部能再提出具有历史性、民族性的宏大两岸论述,但仍有有识之士愿意发挥中华民族的善意与智慧,为两岸和平统一寻找出路。《中国时报》和《旺报》近年来持续探索「两岸现状就是一国两制」的论述,就是为台海永久和平与两岸和平统一,寻求阶段性、可操作、且台湾民意可接受的话语体系。
简而言之,一国两制原是大陆着眼于「统一后」,以北京为中央政府、以台湾为地方特区的制度安排,但不被台湾接受,两岸距离统一愈来愈远。不过,只要赋予一国两制另一个意涵: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政体制均主张两岸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地区;两岸由各自政府管辖、实行各自制度;国家统一前,双方尊重一个中国的宪制秩序、不试图改变彼此制度与生活方式,并承诺逐步降低台海军事对峙直至消除战争风险,两岸透过融合发展拉近彼此距离,两岸心灵契合后自然统一。
1992年李登辉政府曾提出「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的主张,但陆方不接受。30多年过去,若大陆能对既有对台论述加以创新,提出「以融合统一为目标的阶段性一国两制」,作为两岸「中程(和平)协议」的核心内容,推动台海非军事化、两岸和平制度化,让台湾民众感知一国两制不可怕、融合统一有好处,由此解开两岸政治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