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冲到全国第一梯队,陕西汽车靠什么?
作者|馍小贝
出品|夹馍星球
发展快不快,全靠车头带。车象征着向前的拉动力,车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力量。
根据陕西省工信厅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汽车产量为52.55万辆,同比增长31%,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是非常喜人的数据。
在这52.55万辆车里,陕西汽车控股集团生产约17.45万辆,占比35%;西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约25.7万辆,占比50%;宝鸡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约7.03万辆,占比15%。
也就是说,省属国企陕汽,民营企业比亚迪和吉利,组成了陕西汽车制造业的“三驾马车”。其中,陕汽主要生产重型汽车、客车等,比亚迪和吉利生产轿车。
看似发展势头不错,但陕西汽车的规模在全国只能排在第三梯队,年产量不到70万辆。而广东、吉林、上海、湖北等汽车大省(市),年产量均在200万辆以上。
就在2018年,陕西省确定将汽车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目标是达到产能300万辆,冲到全国第一梯队。目前来看,任重而道远。
11月7日,曾长期在陕汽控股集团工作和任职的方红卫,出任西安市委书记。以他对汽车产业的了解和情怀,或许会让西安汽车产业有一个新的突破,并带动全省。
回望历史的进程,一切转折的发生,都来源于深厚的积蕴和改革的雄心。
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基本都是从军工产业发展过来的。陕汽集团的变迁,就是一个缩影。
1964年,在冷战背景下,国家决定调整生产力布局,根据战略位置不同,把全国划分为“三线”。陕西处于第三线,即战略后方基地。国家将重要国防工业迁移内地,称为“三线建设”。
彼时,中国炮兵部队发展迅速,但是拉炮用的重型越野车却一片空白,需要进口,一旦打仗将极为麻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有句话:“有炮无车也白搭。”
1968年2月,一机部(重工业部)决定建设一个重型越野汽车制造基地,选址在了陕西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的一个山沟沟里。
巧合的是,这个地方就是当年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地方。
△工人们在建设陕汽
那时全国一盘棋,整个厂的建设,由北京汽车制造厂全包,北汽调来了四五百人,但本地人不是很欢迎,觉得人多了要抢粮食吃。
有参加建厂的老人回忆说:
陕西老百姓有句话,叫“光吃辣子不吃菜”。当地的孩子,在馒头里放上辣椒,上学时一边走一边吃。我们这帮人不习惯,就给中央写报告,李先念为此特批三亩地给我们种菜。
建厂之后,集中顶级专家,开始了第一款越野车的研发。设计师们深入炮兵部队,了解需求,确定了5吨的设计标准,并结合苏联乌拉尔载重汽车,进行研制。
1970年12月26日, 陕汽第一批重型军用越野车诞生,结束了我军有炮无车的历史。
不过这款车还存在不少问题,动力不足,可靠性也差。此时,中国汽车行业主要创始人孟少农,被调来担任厂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副厂长),主管技术工作。
他召集专家为车辆问诊,发现了6个大问题,141个小问题,一一对照改造,最终在1973年12月,达到设计要求。1974年,国家将这款车型命名为“延安SX250”。
1975年,延安牌汽车驶入了中南海,是第一辆进入中南海的卡车。李先念感慨说:有车了。
△陕汽延安SX250系列汽车之一
1984年,国庆35周年大阅兵,30辆延安SX250,组成两个方队,接受小平同志检阅。
以此为起点,陕汽之后又参加了国庆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以及抗战胜利70周年、建军90周年阅兵仪式,是行业内唯一6次参加大阅兵的重型军车生产企业。
八十年代,战争形势缓和,军企开始向民企转型。当时中国商用重型汽车稀缺,载重8吨以上的商用大卡只有济南汽车制造厂的“黄河牌”。
为解决这个问题,小平同志批示了一句:重型汽车也可以搞合资。随后,国家从奥地利引进了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制造技术。
1984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组建,陕汽是三大主机厂之一,另外两个为济南汽车制造厂和四川汽车制造厂,都是央企,共同承担斯太尔汽车的生产任务。
△斯太尔91车型
陕汽跟随国家布局,进入二次创业阶段。1988年,中国重汽集团批准成立陕西汽车制造总厂,并同意搬到省会西安。
第二年,方红卫从清华大学汽车系毕业,进入陕汽,从事产品开发工作。
上大学时,他是班长和团支部书记,毕业时本可以选个好单位,但同班27个同学里,只有他选择了回乡下基层。成大事者,魄力是第一位。
当时正是陕汽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债务问题也严重,进入市场后发展艰难。1990年,陕汽亏损7000万元,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这一年,在厂里担任总经济师的张玉浦,被提升为厂长,开始了改革。他说了一句话:“就让我给陕汽铺路吧,争取铺好;万一铺不好,就给大家垫石子,大家继续铺。”
他放弃多元化经营,主抓斯太尔汽车项目。更重要的是抓管理,根治军工企业“吃皇粮,过舒服日子”的痼疾,提高生产积极性。
一顿猛药之后,1994年,陕汽首次实现年产销过3000辆,扭转了颓势。
在此期间,高材生方红卫,担任厂汽研所试验技术科科长,发挥了他的专业优势,之后又转任财务处工作。1996年,方红卫升任副厂长,走上主要领导岗位。
2000年,中国重汽集团改革,旗下三家主机厂分开,留下济南汽车制造厂成为中国重汽主体,而陕汽脱离了大家长,归属陕西省管理,成为省属国企。
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兼并重组,2002年,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辖20多个子公司,开始第三次创业。张玉浦任董事长,方红卫任总经理。
当时中国的重卡市场,10辆车中有8辆是采用斯太尔技术,同质化严重。2003年,陕西重汽和世界知名的德国曼(MAN)公司合作,组建合资公司,引进了德龙F2000系列车型。
借此机会,陕汽完成从斯太尔系列向德龙系列的转型。
△德龙F3000车型
2006年7月20日,张玉浦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陕汽的品牌宣言——“德赢天下,品质成就未来”。这是中国重汽行业的第一个品牌宣言。
那是陕汽的高光时刻,大有引领中国重汽的势头。2007年,陕汽发布行业内第一本《中国卡车司机生存现状蓝皮书》,并举办第一届“中国卡车司机节”。
2008年,张玉浦卸任,方红卫出任陕汽董事长。他在企业理念中加了一个词——德赢天下,服务领先,品质成就未来。
这一年,陕汽征集评选“中国卡车司机之歌”,方红卫为金奖作品颁奖,歌手尹相杰演唱。
歌的名字叫《海阔天空》。
陕西的重卡企业来源于军工,轿车企业同样如此,并且历史还更长。
建国之后,从1950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156项重点工矿业建设项目,俗称“156工程”。
其中西安就有一家秦川机械厂,主要生产军工产品,受“五机部”领导——第五机械工业部,后来改制成为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像这样的军工厂在全国还有很多,比如长安机器厂(重庆)、江南机器厂(湘潭)、江北机械厂(吉林),都是兄弟单位。
可能有人发现了问题:一家位于重庆的工厂,为什么取名“长安”?其实它的前身是金陵兵工厂,抗战时迁到重庆,1951年改名为长安机器厂,寓意“长治久安”,与西安没啥关系。
但是到了1988年,关系就有了。这一年,长安机器制造厂从日本铃木公司引进了微型汽车“奥拓牌”汽车的生产线。因为车小便宜,适合当时的中国市场。
△奥拓汽车,曾被冯巩在春晚舞台当段子。
1992年,军队为解决收入问题,采用“以民养兵”方式,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让旗下的4家兵工厂一起生产奥拓轿车,即“长安奥拓”“江南奥拓”“江北奥拓”和“秦川奥拓”,人称“奥托四胞胎”。
除了大哥长安奥拓一年产5万辆,其余三个厂年产3万辆。
当时国家对轿车行业的战略是“三大、三小、两微”。一汽、二汽、上汽3个轿车生产基地;北京、天津、广州3个轿车生产点;军工系统的奥拓、云雀两个微型轿车生产线。
陕西正是因为拥有秦川机械厂这家军工企业,才拥有了轿车生产的资质。
1996年,奥拓首开分账付款销售模式,广告词“首付一万八,奥拓开回家”,进军北京,刮起了一阵奥拓热。因身材小巧,维修便利,也是很多城市出租车牌子的首选。
但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升级,到了2000年,奥拓汽车的市场急剧缩小。除了长安汽车厂年产量为4万多辆,秦川机械厂的产量只有787辆,而江南和江北两厂基本停产。
秦川机械厂也不甘拾人牙慧,仿照奥拓技术,在2001年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福莱尔,一款0.8升的经济型轿车。
△福莱尔汽车,又称“小福星”。
2002年,福莱尔销量1.7万台,但公司盈利却只有70多万元。这也是国企常有的弊病,因为管理和负债问题,效益提不上去。为了摆脱困境,被收购是一条捷径。
2003年1月3日,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斥资2.695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机械公司77%的股权。
比亚迪是一家电池生产企业,当时如日中天,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世界第二。董事长王传福以1.5亿美元的总资产位居2002年福布斯中国首富排行榜41位,人称“电池大王”。
电池企业进军汽车制造业,主要是为未来布局。王传福考虑到电池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饱和后,必须要有新业务带动增长。他预测到电动汽车是未来的趋势,做出了这个收购决定。
秦川机械的股份构成是,陕西省投资集团占股67%,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占股33%。比亚迪分别收购了前者的57%和后者的20%股权,取代国有资本,成为秦川机械最大股东。
谈判时,陕西省同意收购,但要求生产基地必须设在本地,这为陕西轿车产业奠定了基础。
收购完成后,秦川机械公司改名“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原来的福莱尔汽车商标,变更为“BYD”。而对于比亚迪来说,最重要的是拿到了一块汽车生产许可证。
2003年,比亚迪投资20亿元在西安高新区征地1500亩,建设轿车、电动车研发和生产基地,年产汽车20万辆,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2005年,比亚迪造出了第一辆自己的车比亚迪F3,形似丰田花冠,价格在6万-8万区间,正好填补了低端车的市场空当,当年销售量就近5000辆。
第二年,销量超6万辆,销售收入近50亿元,同时还出口5000余辆。
△比亚迪F3
2007年,电视剧《奋斗》热播,西安小伙文章饰演的向南,开着一辆黄色奥拓,行驶在大街上,很拉风,也让这款车又火了一把,但也是最后的精彩。
第二年,重庆长安铃木公司的奥拓汽车停产。
时代向前,产品更新迭代,容不得你半分怀旧。
当比亚迪在陕西逐浪前行时,中国第一家民营轿车企业吉利汽车,也看中了这个地方。
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浙江台州人,农村放羊娃出身,但他有经商兴趣和天赋,高中还未毕业,遇上改革开放,他果断投入到商业浪潮,捣鼓起了各种生意。
一开始是骑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给别人照相,挣到了第一笔钱。1984年,他在台州成立了一家冰箱配件厂,之后又创建了冰箱品牌“北极花”。
到了1989年,冰箱厂产值已经达到数千万元,但跟随者多,行业竞争激烈,李书福又转向其他领域,成立了吉利装潢材料厂,这是吉利集团真正的前身。
那时候的创业者,扩展业务的重要途径是与国企联姻。1993年,李书福收购了浙江一家国有邮政摩托车工厂,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摩托车企业。
公司研制出一款踏板式摩托车,销量很快冲到全国首位。此时,李书福又想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把两个轮子变成四个轮子。
但国家对汽车行业管得严,轿车生产许可证就是“三大三小两微”,他没有资格。
聪明的人不会被证照憋死,李书福打着生产摩托车的幌子,在浙江征了一块地,实际上是筹备汽车制造厂,并开始研制“豪情牌”汽车。
没有技术,就把别人家的汽车拆了,倒推着研究,照猫画虎研制。
1997年,四川德阳监狱旗下的一家汽车制造厂濒临倒闭,李书福看到了机会,收购过来。这个厂是生产载重汽车的,并不是轿车厂,但好歹有个“准生证”,能打个擦边球。
1998年,豪情牌汽车下线,售价仅4万元,引起轰动。那时,一辆桑塔纳轿车需要20多万元,一辆夏利13万。李书福的口号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
2001年,国家经贸委改革汽车产品目录管理方法,吉利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轿车“准生证”,成为汽车行业第一家民营企业。
而真正让吉利汽车扬名立万,是在2010年3月,吉利以18亿美元从福特汽车公司手上收购了北欧汽车品牌沃尔沃100%的股权。
这件事被形容为“农村青年迎娶欧洲公主”。
△传奇李书福
此后,吉利汽车的爆炸新闻不断,多年来一直通过收购来追赶超越,如今拥有路特斯、戴姆勒、宝腾等一系列海外车企股份,可以与房地产的孙宏斌并称“收购双雄”。
拼不过,就买过来,收购也是有价值的。2017年,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的CMA架构问世,吉利成为国内车企唯一开发出自己架构的公司。
2020年,吉利全年销售新车132万辆,连续第四年获得自主品牌销量冠军。可以说,在燃油车领域,吉利汽车就是中国之王。
李书福行事的特点是大胆果敢,善于抓住机遇,及时出击。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陕西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吉利集团反应迅速,开始谋求与陕西合作。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陕西有汽车工业基础,但缺乏优质轿车品牌,而吉利汽车经过多年布局,正向国际市场迈进,在陕西安家,有助于拓展中亚、俄罗斯、东欧等市场。
2013年4月,吉利集团与宝鸡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宝鸡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这是吉利控股集团在全球建设的15个生产基地之一,项目总投资70亿元左右,一次性建成年产20万辆整车及发动机生产线。
2016年,宝鸡吉利公司正式投产,生产吉利集团自主研发的新款车“博越”SUV,上市时爆火,需排队预购才能买到。
△吉利博越SUV,国产畅销车型。
同年,吉利集团又追加在宝鸡建设年产72万台的1.5T发动机生产线,总投资约70亿元,让吉利汽车工业园成为宝鸡高新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有了这个明星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也立竿见影。2017 年,汽车制造业对宝鸡市的工业贡献率达47.9%,拉动增长4.5个百分点。
宝鸡吉利汽车,已成为陕西汽车产业的重要一环,并且还有巨大的潜力。
除了以上三家主要的整车制造企业,陕西汽车工业还有一个大厂——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
其前身是陕西汽车齿轮总厂,主要生产重型汽车变速器、分动器和各种汽车齿轮等配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型变速器生产基地和齿轮出口基地。
在2021年前三季度,法士特集团生产变速器88.2万台,产值达173.6亿元。
陕西汽车制造业的未来,主要还是得靠这四大企业来带动。
在“2020陕西100强企业”中 ,陕汽控股集团排名第8位,比亚迪汽车公司排名17,法士特集团排名18。在“陕西民营企业50强”中,比亚迪排名第4。
陕西汽车产业一路走来,主要是靠国家力量和外省资源建立起基础。“开门迎客”能带来一时的热闹,但要进一步跃升,必须提高自己“闭门造车”的能力。
2018年,陕西省将汽车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计划到2021年整车产销超过200万辆,力争整车产能规模突破300万辆。
△口号喊得大了。
但是当年,陕西省的汽车产能仅62万辆,目标有些不切实际。以今年的现状看,显然无法达到。
陕西汽车产业的缺点是规模小,集群化层次低,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也不完善。全省汽车零配件工厂只有400家,而湖北省是6000多家,重庆有近千家。
生产整车的大量用件,需要外省企业提供,这种现象叫“有骨无肉”。
好在近年来,陕西一直在布局汽车产业,比如陕汽商用车基地、陕汽重卡扩能项目、西安吉利、西安比亚迪二期、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车、宝能汽车西安基地、渭南开沃商用车等一批重大项目。
如果全部项目建设落地,全省汽车产能将突破2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100万辆。
事在人为,梦想看起来虽然遥远,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汽车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品牌,而品牌建立在品质之上。多年的发展中,陕汽集团正是靠不断推陈出新,以先进技术造先进产品,才成为行业明珠。
2020年“双十一”,陕汽研制的新一代高端重卡德龙X6000上市,搭配国内最大的马力,被称为“国内造车集大成者”。
2020年,西安比亚迪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下降现状,迅速推出新款“秦”“宋”燃油车,在市场上大获成功。
△比亚迪“宋”,外形很酷(图源:汽车之家)
结合既有产业优势,不断创新技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培育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品牌,陕西汽车的未来可期。
回想2010年,时任陕汽控股集团董事长方红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品牌的重要性。他说,技术、资金都可以引进,但是品牌是无法引进的。
品牌是一种文化的积淀,陕汽要想立足中国、瞄准世界,就必须走自主创新品牌之路。
这句话是对汽车行业说的,也是对所有行业说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