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性别歧视 妇团吁正名处女膜

立委林淑芬(右起)、台湾女人连线理事长黄淑英、台湾妇产科医学会副秘书长林姿吟,30日表示性别平等推动多年,但仍有许多过时歧视语言存在,「处女膜」一词延伸许多迷思,要求政府推动「处女膜」正名,研议适当的名称取代。(王英豪摄)

为避免强化父权社会下的「处女情结」,台湾女人连线、妇产科医生及立委昨开记者会,呼吁卫福部应研议以中性名称取代「处女膜」与「恶露」等名词,同时教导孩子正确的性教育,正确认识身体的构造。卫福部代表强调,实际上有「阴道瓣」以及「产后排除物」等医学名词,应该使用这些词汇,消除性别歧视。

民进党立委林淑芬表示,社会强调年轻时的「处女价值」,年老时「老处女」却变成一种嘲笑,女人不该承受这样的压力,希望从名称开始改变,不该继续强化父权社会下的「处女情结」,对女性施加更大的压力,而瑞典已将处女膜正名为阴道冠。

台湾妇产科医学会副秘书长林姿吟指出,曾有母亲带孩子来就诊时,关切「处女膜」的撕裂伤,担心对女儿未来有不好的影响,也曾有医生帮女性病患抹片检查,但病患并未告知没有性经验,内诊后流血,医院只能赔钱了事,显示「处女膜」对女性已造成负面影响,应该及时纠正。

林淑芬及台湾女人连线呼吁,卫福部应研议将其他适当名称,进而取代「处女膜」、「恶露」等会让女性产生社会压力的名词,接着再请教育部将字典及医学教科书中的用词,随着卫福部正名而顺势修正,并于教学中澄清相关迷思、导正视听。

对此,卫福部医事司副司长刘玉菁说,「处女膜」有替代名词「阴道瓣」,「恶露」的医学名词则是「产后排除物」,目前社会已经习惯使用这些名词,还需要时间来消除性别歧视的词汇。

国民健康署副署长魏玺伦指出,国民健康署完全正向支持更名一事,若可以使用社会普遍接受的名词,将会进行宣导教育,因为逃避没有办法给孩子正确的观念,反而会造成更多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