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新场景要防止昙花一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围绕居民吃穿住用行等传统消费和服务消费,培育餐饮、文旅体育、购物、大宗商品、健康养老托育、社区六大消费新场景。这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背景下,推动消费业态转型升级,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消费场景主要是指特定的消费情景、消费场合和消费形态。伴随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消费,居民消费方式悄然发生变化,消费不只是购买产品,更是融入体验、情感等更多维度和更深程度的附加内容。打造个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消费新场景,引导消费者快速发现消费需求、体验更强烈的消费吸引力,已成为供给创造需求、引领消费的关键环节。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全球规模最大,伴随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存在巨大的提档升级需求。消费新场景是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系统集成。顺应消费场景变化趋势,打造消费新场景,促进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转变,推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在一系列消费政策驱动下,各地区、各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消费场景,挖掘城市消费新空间,推动消费持续恢复、稳中向好,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中长期看,我国消费基本面向好的趋势不改。但也要看到,消费持续扩大的基础依然不牢,新的消费场景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服务能力整体偏弱、监管模式滞后等问题。部分消费新场景创新力不足,同质化程度较高,存在“流量跟风”“昙花一现”的现象,进一步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新业态加快融合,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消费空间不断拓展,消费潜力有望得到持续释放。应充分认识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打造消费新场景的关键所在,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是重要基础,完善消费相关基础设施是重要支撑,构建良好消费环境、政策环境是重要推手。下一阶段,应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抓住流量、热度、品质等关键环节,因地制宜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新兴消费,升级传统消费,扩大服务消费,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提升商品服务供给质量。加大科创企业在消费领域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发展融合,完善新技术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配套应用,增强消费新场景建设的技术支撑。鼓励传统消费领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传统商圈改造提升,推动老旧消费设施改造升级,打造多元消费融合集聚区,释放服务业发展潜力,探索实施建筑用途转换,明确存量建筑的功能转换规则。优化城市交通治理,持续拓展生活圈的服务半径,缩短城市空间距离,激发社区商业活力和潜力。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创新改造模式,带动消费环境进一步提质升级。

提高消费新场景可及性,拓展消费增长空间。推动消费新场景向中小城市和县域市场延伸,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消费渠道,提升城乡消费市场融合水平,带动优质消费品下乡及特色农产品进城。完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消费新场景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居民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丰富消费金融业务品类,促进专营化消费信贷机构规范发展。

优化消费新场景发展环境,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加快出台消费新场景领域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分行业分领域管理办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消费新场景标准体系,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重点服务领域质量监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深化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完善市场监管手段,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新场景稳健运维。 (作者:王琛伟 王坤宇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