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上市 激起台湾涟漪
(图/新华社)
小米汽车SU7日前上市发售,由于车与性能都接近保时捷,却只有台湾丰田车的价格,上市仅24小时就达到8万8898台的订单数量,销售开局超出预期,小米股价更是暴涨12%。
一般认为,造车最重要的进入障碍是技术、资金和品牌。实际上如何兼具品质与成本,最终能实现量产并获利才是最重要的。过去美国有十大造车新势力,背靠全球最顶级的美国科研团队,也得到美国资本市场及政府充分支持,且更早布局进入汽车产业,但小米作为汽车行业的新竞争者,最后是新手小米仅3年就成功上市了。
小米汽车证明了在中国电动车(EV)产业供应链与产业群聚,已兼具了速度与成本的强大竞争优势。中国供应链是全世界成本最低,品质最好的选择。
小米可以和北汽集团合作,蔚来汽车起步也离不开江淮汽车的代工,理想汽车同样是跟力帆合作起家的。特斯拉当初在美国难以实现量产问题,最终也是利用上海超级工厂及中国供应链才量产成功。类似例子还有福斯汽车的EV系列。而苹果始终没想利用中国产业链来造车,根据美国分析师的测算,苹果造车哪怕是订价高达10万美元也仍无利可图,最终只能放弃。
大陆车企由于依托于相同的产业供应链,在相同的价格区间有不少类似的竞品,小米汽车并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因而面对新竞争者小米的加入都还算淡定。但走出中国之外,竟然已拔剑四顾心茫然。
小米还拥有独步于全球车厂之外的优势,那就是小米手机与自研的移动端作业系统。全世界主要车厂都希望将EV视为新的平台,将车载软体化为新的获利管道。苹果曾想要复制其在手机作业系统上的优势,并延伸、垄断这个新平台。但苹果没有做到的小米却做到了。小米生态系也会伴随小米汽车平台,在软体及汽车配件上为小米公司产生丰厚的多重现金流。
小米量产成功还意味着EV产业已进入到产业生命周期的震荡期。中国有数百个新能源汽车品牌,顺利量产的还有几十个品牌。在进入最后的价格战与淘汰赛之后,未来只有少数出类拔萃的顶尖标竿企业能留存下来。
台湾在EV产业里曾有很大的机会,因为台湾的IT与汽车产业过去与中国深度绑定,利用中国供应链原本不是问题。然而,由于地缘政治的对抗,台湾毫无保留的追随美国并采取对中国敌视的态度,也放弃了过去政经分离的路线。
这对台湾的利弊都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去风险的需要,某些国家的EV产业政策可能要求降低中国关键零件的比例。台湾在IT堪比中国的强大竞争力,也是台湾车用电子产业的机会。但如果不充分利用中国供应链,西方EV产业最终也只能依靠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关税保护,而以人民的「无谓损失」为代价而苟活,这正是台湾现在汽车业的现况。
原本隶属上汽集团的MG汽车在台湾上市,售价高出大陆2至3倍,仍以高CP值成为台湾车市价格的破坏者,就反映了台湾车价的虚高与不合理。其中既有政府法规过度保护既得利益车厂的不合理,也违反WTO的不歧视原则——可允许日、韩汽车进口,却不允许大陆汽车进口。这些因素导致台湾车价的虚高。
小米汽车上市也在台湾激起一大波疑问的涟漪:何时在台上市?为何不能进口?虽然一般咸认小米汽车现阶段大陆交货都已应接不暇,入台的可能性甚低,但未来要求开放大陆汽车竞品来台的呼声一定会一波高过一波,最终将是难以阻挡。(作者为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