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动员令》大茅埔穿龙圳 漂漂河暴红

大茅埔圳兼具灌溉及护城功能,近年社区导览将水圳变身漂漂河而爆红。(王文吉摄)

动员令

带有神秘色彩的台中市东势区大茅埔庄,建庄可回溯到近200年前,先民选在大甲溪中游的河阶坡地垦荒,并且凿穿山石越域引水,形成独特的「穿龙圳」;为抵御原住民侵扰,聚落在圳边种植成排刺竹,并建造壕沟、隘门等等,为全台少见布局完整的防御聚落,近年社区还将水圳变身为漂漂河,在网路暴红。

大茅埔庄是典型客家防御型聚落,开庄时为抵御外敌,先民合力开凿护城河,并种刺竹、造壕沟、建隘门,防范邻近的原住民侵扰。随时代演变,防御设施逐渐消逝,护城河被水泥加盖开辟成马路,当地青年不舍童年记忆被洪流淹没,发起大茅埔复兴运动。

敬畏龙神 保护生态

「鲑鱼返乡」的吴哲铭3年前发起成立「大茅埔调查团」,透过访谈耆老、跟着老人家脚步做田野调查,回溯口述历史提及的古地名与历史现场,勾勒出先祖开荒拓土的足迹,以影像与文字记录消逝中的客庄故事。

「自己的村史就是要自己写啊!」吴哲铭回忆,刚开始很多人笑他傻,爸妈也觉得为什么不好好上班赚钱?他说,刚开始只有自己一人,但在田野调查过程结识很多人,有人觉得有趣而纷纷加入,如今已有10多位青年,大家都很热血。

吴哲铭说,老人家记忆有限,要先拼凑零碎资讯再进一步考究,非常考验逻辑统整能力,成果都收录在Google云端地图,目前已建立500多笔。穿龙圳更是「大茅埔调查团」的调查重点,了解近200年来客家人赖以维生的水圳。

吴哲铭表示,当地原为长着茂盛茅草的荒埔,因此称为「大茅埔」,近200年前先民张宁寿规画开垦建庄,聘风水师易庚麟开凿隧道穿过屋背山,从软埤坑溪越域引水灌溉;而客家人称山为龙,屋背山状似躺卧在大甲溪台地的水牛,是极佳「龙脉」风水,于是大茅埔流传「寻龙建庄」故事,后代依偎龙神而居。

吴哲铭说,大茅埔聚落依山傍水,客家人对保护聚落的龙神相当敬畏,反映在水圳的生态保护上;流经大茅埔的水路全长近3公里,水质洁净清澈,黄金蚬、虾虎鱼、石田螺、拟多齿米虾、马口鱼等水质指标生物丰富,水温全年维持17至23度,冬暖夏凉。

躺椅防朽 避免污染

为让更多人了解大茅埔的水圳生活,调查团选定安全无虞的50公尺水圳,自费建造离水15公分高的躺椅,做为社区导览亮点,提供游客亲水体验。

去年试探性开放当地亲子体验「漂漂河」戏水,游客可下水摸蚬仔,或仰躺潺潺水流包围的躺椅晒日光浴,经本报独家报导,一炮而红。

穿龙圳漂漂河的打造过程其实很重视细节,吴哲铭说,水上躺椅离水15公分,是要让民众可以触摸到水,感受洁净,同时行销在地农产。为延长躺椅寿命,向蜂农购买蜂蜡,定期做防朽处理,不使用化学漆料,避免污染水源。

「穿龙圳」兼具防御、灌溉功能,水质洁净清澈,吴哲铭巧妙结合大茅埔的水圳、风水、信仰、生态及产业,引领游客走进水圳体验「漂漂河」,借此行销开凿水圳的惊奇故事,也透过洁净水质打造大茅埔「水品牌」,帮助老农推广农产。

大茅埔调查团也与台湾石虎保育协会及农委会特生中心合作,投入石虎等动物的生态纪录。吴哲铭说,大茅埔是苗栗、南投地区石虎交流的关键生态廊道,但中横阻绝迁徙路线,使两地石虎无法交换DNA,只能近亲交配。因此他们请资深猎人带路,寻找合适的「石虎通道」,推行石虎友善耕种,打造「生物多样性」认证农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