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动员令》河床淤积繁华落 19命换来联外水泥桥

旧港的断壁残垣代表过去曾有的风华。(陈育贤摄)

乾隆末期至日据时代是旧港的全盛时期,目前岛上还遗留当年兴建的税关出张所建物。(陈育贤摄)

新竹市旧港岛是台湾本岛距离大陆最近的土地,昔日的旧港称为「竹堑港」,清朝年间一度是北台最重要的商港之一,但在港口淤积、商业凋敝后,连求一座可以让居民安全通行的桥梁都不可得,最终在一场不幸船难酿成19条人命的悲剧发生后,才换来旧港岛联外水泥桥梁。

竹堑港于清雍正9年(1731年)开港,商船航线主要与大陆漳州、泉州、福州等港互通,甚至有到天津、牛庄以及东南亚的吕宋、暹罗,及东北亚的日本、朝鲜各地,乾隆末期至日据时代则是旧港的全盛时期,目前岛上还遗留当年兴建的税关出张所建物,是当时收取货物进出的关税及物品检查的重要机构。

由于暴雨导致旧港河床淤积,船只通行不便,贸易盛况不复从前,税关出张所也在1932年废除,之后再因战争因素,台湾总督府停止海峡贸易,竹堑港转型成渔港;1952年旧港淤积更形严重,船只出入不便,政府因此于头前溪南岸另建「旧南寮渔港」取代旧港,旧港的机能完全消失。

在旧港岛土生土长的新竹市南寮国小老师彭东烈回忆,早年旧港居民往来市区,只能仰赖杉木简单搭建的小木桥跨越头前溪,才能到岸上「通商」、办事与就学。战后政府财政困窘无力顾及小渔村居民的交通问题,近20年间若是木桥遭冲毁,就仅能仰赖长约4公尺、宽1.2公尺的老旧木船摆渡,横越200多公尺宽的河面。

1960年3月22日清晨,32位南寮国小学生与1位30多岁的卖菜孕妇共33人搭乘老旧木船渡河,未料就在距渡船头仅剩30公尺处翻覆,18位小朋友及卖菜孕妇共19人当场遭溪水吞噬,沦为波臣。

悲剧发生后,旧港居民发出怒吼,最后由省政府、新竹县政府及旧港里民各出资1/3兴建水泥桥,全部经费161万余元,旧港居民要负担54万元。当年一般家庭月收入还不到500元,对穷苦小渔村居民更是天价,幸好里长与地方士绅赴全台各地声嘶力竭劝募,终于募得款项。1961年夏天,长210公尺、宽3公尺的水泥大桥最终在19条人命的牺牲后完成并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