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动员令》高士部落 林下经济找回年轻人

屏东牡丹乡高士部落发展林下经济,透过养蜂、养鸡、段木种香菇并结合地方特色小旅行,成功留住年轻人。(谢佳潾摄)

屏东牡丹乡高士部落发展林下经济,透过养蜂、养鸡、段木种香菇并结合地方特色小旅行,成功留住年轻人。(谢佳潾摄)

屏东牡丹乡高士部落所有发展都以友善环境为主,这是当地地方创生的主要宗旨,也是唯一信仰。(谢佳潾摄)

动员令

屏东县牡丹乡是全台最南端、也是全县唯一靠海的山地原乡,居民以排湾族为主,当中被视为强悍部落的「高士部落」以段木香菇、养蜂、山林鸡等林下经济,不仅成为南台湾首个荣获金牌农村的原民社区,更使得年轻人争相返乡。

南台湾首获金牌农村的原民社区

谈到屏东牡丹乡高士部落,不论在原民圈或地方创生界,都是首屈一指,甚至如奇迹般地存在。高士部落起初与其他原乡部落没有不同,一样面临年轻人出走、人口老化、部落观光玩不出新花样等窘境,但也许是本性使然,他们的强悍性格也发挥在「改变」上,硬是走出不一样的康庄大道。

高士社区发展协会督导张美惠回忆说,部落当初发展生态、文化小旅行时,做得很辛苦,总感觉抓不到重点,好像每个部落的样式都差不多,她不禁问自己,如果自己是游客,为什么一定要到高士?而这样的生活环境,要求孩子回来好吗?

经一番思考后,张美惠理出一个结论,唯有「产业」才能支撑部落发展。不过她随即又深陷苦恼中,高士能做什么产业?某次因缘际会下,她得到林下经济的资讯,发现高士似乎可以利用段木种香菇,但哪来的树木可以让他们种香菇?她说,族人曾因要砍树种菇,数次与林务局发生冲突。

接着,她又想到养鸡、养蜂,但马上又联想到部落没有场域及技术,甚至连之后的通路、食安检验等都是问题。不过这一切的烦恼并没有打败张美惠,她不仅没有放弃,还跑去屏科大读书,盼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她一直告诉自己,原住民不能一直靠政府救助,一定要自立。

导入专业技术 传统换工运作

张美惠的坚持,最终得到回报,除成功媒合屏科大团队进入部落、让族人学习到相关技术外,也与林务局达成共识,由对方提供树苗种菇。此外,还向政府租地成立全台首座社区型段木香菇菌种中心「高士佛青年农业示范区」,在所有资源及人力都到位后,高士部落渐渐蜕变中。

不过在改变的过程中,高士部落族人坚持一点不变,那就是「传统」,族人坚信,外界好的东西值得学习,但部落好的东西也不能舍弃。对此,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陈美惠特别有感,她说,农业经济与部落文化保存间多少会产生矛盾,但几经沟通后发现,部落长久维持的传统工作模式「换工」,是消弭矛盾很好的方式。

陈美惠指出,族人互相帮工的「换工」模式,是族人间很重要的交流管道,不管农忙时或婚丧喜庆时,都是大家交换知识情资、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士部落在外来资源的协助以及维持「换工」的运作下,林下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进而也让年轻人争相抢着返乡。

游客总量管制 强调友善环境

张美惠指出,段木香菇、林下养蜂、牡丹山林鸡等林下经济产物,不仅让部落得以自给自足,也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带动部落观光,游客从以前每年不到百人,现在已达千人,足足增加10倍之多,游客来到高士部落,绝对能看到不一样的部落风光,而在产业的助攻下,年轻人返乡人数也从原有的个位数、到现在已达21人。

张美惠开心地说,时至今日,还有外地游子在询问返乡机会,这让她看到部落发展的无限希望,其实所有事情回头看,部落发展林下经济是为「救自己、不让自己被饿死」,这种体悟是来自八八风灾时,当时高士部落成孤岛,连国军都难以应援,若当时有林下经济的话,就能降低族人的恐慌。

为此,她也强调,经过风灾后才体验到永续发展的重要,所以即使牡丹山林鸡卖得再好,他们仍控制在100只内绝不超养,游程询问度再高也不放宽游客承载量,所有发展都以友善环境为主,这是高士部落地方创生的主要宗旨,也是唯一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