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透视》吁中美冷静对话 下一个季辛吉何在

1972年2月20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森(右)和国家安全顾问季辛吉站在前往中国访问的空军一号专机上。(路透)

52年前的夏天,季辛吉透过巴基斯坦政府的居间斡旋,密访北京,敲开共产中国的大门,如今美国则是巴不得帮中国关门,将其阻绝在全球世界之外。

从前美卿季辛吉、前总统尼克森到卡特,重塑美中苏关系,虽重击1970年代中华民国一代人的情感,在中美走向零和赛局之际,或可从三人的战略思考,找到避战之道。

「长城不再是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分隔的墙。但它提醒人们,世界上仍有许多隔断不同国家和人民的墙。」1972年,尼克森历史性地访问了中国,与毛泽东会谈,在参观长城时有感而发,他这句话象征中美之间相互孤立时代的结束,开启未来半个世纪,虽然迭宕起伏,但以合作为主轴的关系,让中国融入世界。

卡特虽因经济政策、伊朗危机灰头土脸,种下无法连任的败因,短短4年却有诸多外交突破,如1978年邀请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同赴大卫营,促使双方结束中东战争,并与苏联签订新的双边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最重要是于1979年完成中美建交,由于对美关系和缓,中共停止炮击金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确立和平统一、两岸交流的架构。

推动美国转向北京,访中超过百次却未到过台湾的季辛吉,中美对抗后,不断被妖魔化,称其向人民币低头。但他曾说,「就中国的力量看,我视中国为潜在危险敌手,我觉得有可能(美中)走上冲突」,一旦两国开战,以当今军武科技,文明尽毁,美国要做的不是对抗而是对话。

如同卡特晚年的核心思想认为美国有「超人情结」,频频设立远超过自身实力能达到的目标。如想围堵中俄、改变伊斯兰世界的价值观,为进行长臂制衡投入巨资导致国内债台高筑,能达成目标机率微乎其微,反而让其他强权获利,盲目的战略扩张终让美国战略被压缩。

开创者眼光长远,总是下台或离世后,才让人感念。尼克森因水门案辞职后,著书不断,走访多国,自丑闻中爬起,公众形象逐渐恢复,任上所构建的「尼克森主义」外交战略,也备受肯定。卡特卸任后,积极参与调停各种战争、人质危机的斡旋工作,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季辛吉走了,美国极右派政治人物或台湾独派,或许松了一口气,99岁的卡特也已进入「临终关怀」,再也不会有重量级人物在中美对抗激烈之际,积极奔走并呼吁双方冷静。或许等不到、也难以出现下一位季辛吉,至少别等到中美冲突后,才想起季辛吉的苦口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