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農業補貼 不能只是毛毛雨
国土计划法明年4月30日上路,因涉及土地利益与相对剥夺感,各界重视程度也逐渐升高。本报资料照
国土计划法明年四月卅日上路,因涉及土地利益与相对剥夺感,各地乱象截然不同,各界重视程度也逐渐升高。农业部九月将公布农政资源分级投入农业发展区,朝野立委则提案修改「财政收支划分法」给予农民更多权利金,如何在最后关头由朝野共同补阙拾遗,值得关注。
根据农业部初步公布的生态服务堆叠式给付,强化对于农一的投入,但从农业部目前农地农耕奖励措施来看,无论是农业环境基本给付每公顷一万元或鼓励稻田转作,仍以生产补贴为主要思维,缺乏农业环境维系,也未正视是否有助农民基本营生成本。
德国巴伐利亚农民收入高达六成是靠补贴,其绵密与多元补贴方案紧扣环境生态,堆叠补贴后,不仅符合农业生产成本,也提高农民参与意愿。财务来自于邦、联邦与欧盟超过十亿元资金,以及巴伐利亚农业环境政策的核心支援,从财务角度也是整个欧盟的先驱。
例如当一九七○年代面对生产过剩时,巴伐利亚采取粗放化,透过放弃化学肥料及农药使面积减少,精算出单位面积收成减少的成本后,给予同等补偿,为农民收入打底,也是所谓的农业环境补贴;对于沿着水域可能影响到的栖地与物种空间,也给予加倍补偿。
除了针对愿意认证为友善、有机农业者,再为其加码。欧盟也针对许多具体保育目的,如要求牧草地提供野生动物粮食与遮蔽、配合保育措施为增加农民收入等农业生态补贴,各式农耕地景方案更连结土壤、水、物种、生物空间与地景,更重要的是结合农业与环境,以细致的研究与说服力,争取充足预算。
台湾现今困境在于近年在组织改造过程中,光是国土法功能分区画分的国土保育区、农业保育区,就涉及农业部、环境部、内政部国家公园署,如何合作制定符合环境生态与农民收益的补偿,解决过去多年为安抚选民滥发补贴的情形?补贴财源从哪来?未来将收取的「国土保育费」又如何使用?都不是单一部会可面对处理。
如何跨部会解决上述问题以避免实际补贴沦为「象征性的毛毛雨」?如何使国家发展在土地开发与粮食生产间达到平衡?将是比国土法延期与否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