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运动文化恐流于形式 绿委呼吁运动部重点规划

《运动部组织法》经三读后由总统府公告,预计8月挂牌正式成立,其中组织法也将「形塑运动文化」列为组织任务之一,但未来运动文化业务可能是「运动产业与科技司」业务,恐难推动文化的形塑。(黄敬文摄)

甫退休的台湾职棒界传奇球星周思齐也以棒球专书作家的身分,到场分享自己的看法。(黄敬文摄)

《运动部组织法》经三读后由总统府公告,预计8月挂牌正式成立,其中组织法也将「形塑运动文化」列为组织任务之一,但未来运动文化业务可能是「运动产业与科技司」业务,恐难推动文化的形塑;民进党立委陈培瑜呼吁,目前体育署的政策规划缺少对运动文化的形塑工程,若未来运动部仍不重视这块,在运动文化的业务上一定仍会出现很大的歧异。

民进党立委陈培瑜与吴沛忆今(7)日举办座谈会,主题针对运动部未来的运动文化政策愿景,邀请产官学以及体育媒体共同分享意见,其中甫退休的台湾职棒界传奇球星周思齐也以棒球专书作家的身分,到场分享自己的看法。

周思齐提到,退休后致力于运动文化、历史研究时,发现位在台东的台湾史前博物馆竟有传奇职棒选手「大郭」郭源治以及我国首位夺得奥运奖牌的「亚洲铁人」杨传广的相关馆藏,让自己觉得很吊诡,「史前博物馆不是应该收藏史前文物吗?」

他举例,美日有不少常设博物馆,包括研究人员等往往会与在地有产学合作,未来政府是否可以比照文化部的「艺术银行」机制,将收藏的文物只租不卖,提供给公私立机构,借此系统性的收集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事迹以及相关文物,也可以将散落在民间各角落的文物好好的整理起来,呈现给台湾社会。

周思齐指出,日前自己去参观世界棒球12强的冠军展览,看完后也担忧这些文物未来是否也会步上「大郭」郭源治的后尘,最终散落在角落无人闻问,因此系统性的文物收藏机制相当重要,但也希望不要只关注选手的夺牌事迹,背后的生命历程也很重要,例如大家都只知道杨传广夺牌,但很少人知道他是受到时任台东农工校长陈耕元的鼓励才步上田径之路,而陈耕元正是电影《KANO》中嘉义农林棒球队的成员上松耕一。

他强调,这些故事都很棒,若是能借此塑造更多出版品、更多的运动文化就可以提供更多故事给媒体产业,也推动产业结合,否则这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就像流星般一闪而逝,但其实可以当作钻石,因为钻石可以很多元。

陈培瑜表示,运动文化的累积与叙事,不会也不应该只是关于夺牌的故事,且文化的形塑绝对不会只是策展、商用分析跟评估成立博物馆这些零散的任务,而是需要一个更为完整的政策论述框架与多元的需求评估,呼吁未来运动部的业务分工中,应考虑以「运动文化资源司」的高度,去设计建立台湾运动文化的机制,并且作为未来运动博物馆设置的主责单位。

吴沛忆强调,运动部的成立是少数具有跨党派共识的议题,未来运动部的组织设计中,如何建立台湾运动文化的机制可以再讨论,但运动部对于运动博物馆的设置真的不应该再回避。

教育部体育署运动产业组长刘姿君表示,针对成立运动部,接下来会频繁邀集专家学者举办咨询会议,广纳各方的意见确保未来政策落地时让民众有感,今天的意见都会带回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