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的1956:坦克入城,一身血腥的十月事件

1945年,二战后匈牙利是名副其实的百废待举。图为布达佩斯城堡山上,遭到战火摧毁的「布达城堡」(Buda Castle)。 图/Fortpean: KURUTZ MÁRTON

1945年,二战后匈牙利是名副其实的百废待举。

许多人选择投入社会改革,马顿(Kati Marton)的父母翁德雷(Endre)与伊萝娜(Ilona)便是一例。

当战争一结束,原是经济学者的翁德雷决定放弃学术事业,转投入传播媒体成为《美联社》的驻匈特派员;同一时期,伊萝娜也挥别父母死于奥斯维辛的伤痛,以美国《合众国际社》(UPl)记者的身份,展开崭新的人生。

事情往美好的方向发展,原是竞争媒体的两人,因为报导战后匈牙利法庭的战争审判而结缘。他们相恋,最终成家,并于1949年生下这篇文章的女主角,凯蒂.马顿。

只是,当翁德雷与伊萝纳携手走向幸福的同时,无情的政治局势,却硬将他们的人生扯离轨道。

战后的匈牙利,表面上是由英、美、苏主导的「盟军管制委员会」(Allied Control Commission)统辖;然而由始至终,英美一直找不到介入匈牙利政务的管道。因为苏联的史达林正把持着一切,积极扶植于战争后期与苏联红军联手击溃纳粹的匈牙利共产党。截至1949年,历经四年的政治斗争的过程中,匈牙利历经多次更名,先是为「人民民主共和国」,最后再更名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由此确立匈共势力一把抓的政局。

1953年,布达佩斯的史达林纪念碑。在史达林的安排下,铁幕治下的匈牙利,很快地被匈牙利共产党给接管。 图/维基解密

一直到1953年,史达林去世,继承领导的赫鲁雪夫才在匈牙利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要求路线较为折衷开放的纳吉(Imre Nagy)接任匈牙利总理;但遭到替换的拉科希(Mátyás Rákosi)却不打算放弃权力,以史达林路线闻名的他,在纳吉担总理任内,稳稳占住共党总书记,以保有自己的影响力。

韬光养晦的拉科希,等待着机会,两年后,当苏联内部于1955年爆发改革派与史达林派的第一波斗争时,趁势的拉科希硬是将纳吉扯下权力台阶,重新拿回了「他的匈牙利」。

就在纳吉即将下台的前夕,1955年2月里的一个夜晚,翁德雷与伊萝娜相偕出席美国驻布达佩斯大使馆的餐会。席间,夫妻俩度过一个愉快轻松的夜晚。聚会结束后,两人回到家中,却在家门口的车库外遇到突然现身的六名男子,几秒之间,翁德雷遭到制伏,这些人宣称他「已被逮捕」。

其后,翁德雷被间谍罪与叛国罪的罪名遭到起诉;同年6月,伊萝娜在家中也遭到四个彪形大汉闯入,并将她逮捕。由于事发突然,措手不及的伊萝娜只能被迫将两个幼女拖付给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代为照护。

在法庭上,马顿夫妇被同样罪名起诉,最终,翁德雷遭处6年刑期,伊萝娜则被判刑3年——但逮捕他们的人是谁?而为何这对寻常的年轻夫妇,会突然遭到叛国与间谍罪的控诉?操作一切的,原来是匈牙利国家安全局的秘密警察,原名:AVO(Allamvedelmi Osztaly) 。

AVO的第一任领导加彭.彼得(Gábor Péter)曾服务于苏联特勤组织KGB的前身NKVD。AVO在匈牙利的初阶任务,是扩大匈共在匈牙利社会的政治影响力。到了1950年,AVO改组成「国家保安局」AVH(Államvédelmi Hatóság),事实上却是换汤不换药,持续对匈牙利进行严密的政治掌控。

拉科希治下,匈牙利的秘密警察组织高速扩张,铁幕下的异议或意见,全都遭到严密的封锁与压制。图为1951年发行的匈牙利邮票,图中光头者即是匈共总书记拉科希。 图/Shutterstock

能在匈牙利文化与美国文化间来去自如的翁德雷与伊萝娜夫妇,并非对于政府的威胁毫无警觉。事实上,正因为他们是当年少数媒体同业中,拥有英语能力而与美国政府互动密切的记者,光是这点,便足以让匈共盯上他们。

翁德雷家中的帮佣曾一脸担忧地对Endre表示:有AVO的成员,要她秘密向国家报备夫妇俩的一举一动。但翁德雷却一派轻松地表示:

噢,是吗?不用麻烦了。我愿意自己写报告呈上去。

翁德雷看似刻意轻松的行径,或许真是低估了来自匈牙利共产政权的敌意。毕竟,截至1956年,整个匈牙利情报系统雇有三万名秘密警察,而匈牙利当时的总人口,却不到一千万。

在遭判刑入狱后不久,匈共政权为了企图安抚来自自由派与社会大众对于经济表现不佳、社会高压控制的不满,因而宣布特赦部分政治犯,马顿夫妇这才顺利出狱。

出狱后的夫妇俩,遭遇到赫鲁雪夫于1956年2月那两场知名的二十大演说,所引发的政治波澜。在那两场演说中,赫鲁雪夫揭露出秘密党件,揭露了史达林对待人民与政敌是何等地残虐。这一举,撼动的不仅仅是苏联内部,连带的整个红色铁幕下的中东欧各国也受到影响,像是匈牙利的拉科希就因太过盲动,而遭到赫鲁雪夫逼退总书记一职,并改由同为保守派的吉罗担任(Ernő Gerő)接任。

与此同时,「匈牙利作家联盟」(Writers League)也疾呼写作与言论自由,并团结一致要求匈共妥协;之前受到拉科希排斥的纳吉,也重拾在党内声望,而渐成改革派的共主。

然而,匈牙利的政治局势并未因而获得缓解。

警察国家:截至1956年,整个匈牙利情报系统雇有三万名秘密警察,而匈牙利当时的总人口,却不到一千万。 图/Fortpean: MAGYAR RENDŐR

与此同时,「匈牙利作家联盟」也疾呼写作与言论自由,并团结一致要求匈共妥协;之前受到拉科希排斥的纳吉(图中),也重拾在党内声望,渐成改革派的共主。 图/Fortpean: JÁNOSI KATALIN

1956年10月23日晚间,一群布达佩斯科技经济大学的师生,在市区推倒了史达林的铜像——铜像倒下瞬间,匈牙利社会被压迫已久的民怨随之爆发,反对苏联主宰匈牙利命运的「10月事件」,就此揭开了历史的序幕。

23日的布达佩斯暴动后,苏联为了安抚民心,于事发隔日再次解聘吉罗,改拔擢被视为拉科希政敌的卡达尔(János Kádár)为新任总书记。27日,原本的总理安德拉什(András Hegedüs)下台、逃亡苏联,出面收尾的纳吉则立即宣布新政府成立,并宣布撤销AVO/ AVH两大情报组织。

作家联盟眼见改革派逐渐掌握政权,便试图安抚全国抗争民众。然而,境内各地的「工人委员会」早已一一拿下当地权力。一场本可以走体制内改革的政变,转而步向失控的局面。

但不只是作家联盟,就连当初投入抗议的学生团体,也未料到鲜血将流遍匈牙利。这场斗争比后来的布拉格之春早了12年,人民的胸腔溢满怒火。大街上,只要被指认为AVO/AVH成员,就有可能被拖到市区广场公审,抗争的民众会在这些秘密警察的口中塞满钞票,接着再将他们一一绞死。

对愤怒的工人与学生来说,流血之日的起始,从来都不是10月23日——愤怒的火苗早已到来——当1947年匈牙利共产党出乎意料之外的败选时,匈共随之加强的政治铁腕,便已预示其后的匈牙利政治将弥漫着血腥。

1956年10月31日,接管政府的纳吉再度加码,宣示退出象征「红色铁幕」的华沙公约组织——但这对于苏联来说,无疑是不可接受的「分手宣言」。眼见局势无法缓和,莫斯科终究还是选择了武力清场,于是11月4日,红军的坦克就这样驶入了布达佩斯城区。

由于大部分军力仍掌握在保守派手中,十月抗争中,匈牙利人民就像是肉身子弹一般,一个个扑向坦克,但却又无力阻挡红军的推进。1956年秋日,布达佩斯于是再被鲜血染红。

1956年10月23日,一群布达佩斯科技经济大学的师生,在市区内推倒了史达林的铜像——历史的瞬间,就此改写。 图/Fortpean: HOFBAUER RÓBERT

当铜像倒下的瞬间,匈牙利社会被压迫已久的民怨随之爆发,大批「自由斗士」也涌上布达佩斯的街头。 图/美联社

大街上,只要被指认为AVO/AVH成员,就有可能被拖到市区广场公审,抗争的民众会在这些秘密警察的口中塞满钞票,接着再将他们一一绞死。 图/路透社

无法接受匈牙利的「意欲离去」,1956年11月4日,红军的坦克就这样驶入了布达佩斯城区。苏联选择使用军队,对匈牙利执行武力镇压。 图/美联社

1956年11月,红军开进布达佩斯,大批「自由斗士」与市民,正对反扑的秘密警察武装展开反击。 图/美联社

目睹这场抗争的翁德雷,对于西方世界的袖手旁观相当不满。为此,他甚至转写报导讽刺美国:

翁德雷的描写,显示美国的漠然以待,早已为这场抗争写下注定的失败结局。与苏联决裂的纳吉逃到了南斯拉夫大使馆寻求庇护,但却仍在11月8日被逮补,并于1958年遭到枪决。

红军开入布达佩斯后,原本正在莫斯科与苏联谈判的总书记卡达尔,则惶惶赶回匈牙利——此时的局势瞬息万变,然而时间这次却站在他这一侧。在结束清洗、匈牙利政局大致底定后,卡达尔也在苏联的支持下顺立成章地坐稳了独裁的位置,之后的32年他都是匈牙利的统治者,直至铁幕崩解、1990年匈牙利展开的民主化进程,才得终结卡德尔的政治生涯。

至于目睹一切的翁德雷,在10月事件后也再度面临政治迫害的困境,所幸透过管道,经过美国出力救援,夫妇俩才带着刚满8岁的小马顿潜逃至奥地利,之后辗转抵达美国、落脚马里兰州。

匈牙利政治给马顿一家带来的苦痛纷扰,至此划下一个暂结。

「当青少年摧毁了驶进布达佩斯的红军坦克后,却急着回家,因为他们害怕母亲将因他们的迟归而愤怒不已。」 图/美联社

10月抗争失败后,从1956年至1962年间,约有20万匈牙利人选择离开故乡,包括马顿一家在内,这些难民大多从西部边境闪过偷渡入奥地利,并透过奥国居中安排,转进「自由世界」展开流亡;讽刺的是,当初的这条「自由之道」,其实与今日欧陆难民潮的移动路线重叠,但当初的「难民」匈牙利与「援助者」奥地利,今日却双双成为欧陆最反难民的国家。图为1956年一批成功越境而欢欣的匈牙利难民,最左侧持枪者,则是负责护卫管制的奥地利边防队。 图/美联社

10月抗争之后,随着红军铁蹄返国的卡德尔,也趁势坐实了权力者的位置;但政治的残酷也逼迫20万名匈牙利人流亡海外,而成为了1956的失落一代。图为一批即将离开维也纳,前往法国接受庇护的匈牙利难民。 图/美联社

马顿一家离去后的匈牙利,陷入了漫长的寂静。

在卡达尔长达32年的统治时光里,匈牙利一直是东欧红色铁幕中的「模范生」。除了1956年的激烈冲突消耗掉整个社会的动能之外,身为独裁者的卡达尔,从未放弃过严密的政治监控。

首先,卡达尔将1956年10月抗争,定义为「法西斯的反革命暴动」;言下之意,来自红军与政府的血腥镇压,其实是共产对于匈牙利的再次解放。自此,10月「反革命」抗争变成匈牙利人言说的禁忌。

不难想像,统治初期的卡达尔必然遭遇到来自党内的斗争压力。因此,AVH留下的技术,就成为卡达尔不可或缺的帮手。在后1956的岁月中,匈牙利设置了「第三部门」(Department III)进行政治监控。其中,Department III/III专长于公务系统与社会内部审查;而Department III/II则从事针对西方国家的反情报工作。整个匈牙利里,政府至少布下20万名秘密线人。

冷战时期,匈牙利境内有多少特务与情报官?至今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

邻居、碰巧遇到的陌生人、一起上学、工作、购物的商家,都有可能是监视自己的线人。卡达尔的目光深入匈牙利人民的日常中,晨昏定省,随着人民的呼吸与脉动,紧随在侧。

也因此,当卡达尔似乎远离拉科希年代下以残暴闻名的史达林路线,他那看似温柔的手,其实从未松绑匈牙利人民的咽喉分毫。当1968年的学生抗争之火席卷东欧时,匈牙利看似漠然地拥有自己的节奏,变相成为了东欧铁幕下最为温驯的成员——只不过,隐身在温和淡漠的社会气氛,匈牙利面具底下的真实,却是卡达尔漫长而无情的高压治理。

1956年之后,匈牙利国内异议声音被清洗殆尽,重掌控制的匈共对于丧失动能的匈牙利社会更是严加管制。图为1957年,布达佩斯街头接受校阅的匈共卫队。 图/美联社

1956年匈牙利的10月抗争,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隔空声援」,但在冷战的紧绷状态下,「西方自由世界」却无力于回应「匈牙利自由斗士」的悲鸣。图为1956年,《时代杂志》的年度封面「匈牙利自由斗士」。 图/维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