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门》重现近代中国历史风云
中国日报网3月13日电 一座宣武门,百年风云史。由导演王小康执导的史诗巨制《宣武门》正在北京卫视、爱奇艺、腾讯视频热播。在历史正剧久违荧屏的当下,这部讲述近代中国历史风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史诗力作缘何备受关注?除了史剧本身的历史气象,更在于这部剧拍出了品质、筋骨和情怀,真正让观众深入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命运,激荡人心。
该剧从1898光绪二十四年讲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波澜壮阔展现了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众多历史事件。在王小康导演的镜头表现下,《宣武门》以人写史,叙事重点并不在彪炳史册的大人物身上,而把镜头对准北京一户做玉器的普通人家,从一户人家的命运变迁来讲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用一件玉雕国宝的抗争守护史"以小见大"展现风云变幻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正如剧中李家父子精雕细琢玉石榴,《宣武门》也历时多年打磨,每个细节都展现出这部剧的制作品质与格调。1:1搭建宣武门老街,如同一座历经沧桑的丰碑,见证着八国联军进城、东北军进城到侵华日军进城的历史巨变,街巷的每一声嘶鸣马蹄和军队拼杀声都在倾诉着中国曾经的战争创伤。从片头百转千回,抑扬顿挫的京胡鼓点到飘荡着老北京吆喝、豆汁张叫卖、街头卖艺叫好声的市井风情,再到大到慈禧太后,小到黎民百姓的身份服饰,无不透出一种精细、真实的大剧品相。在视觉呈现上,《宣武门》无疑做到了史诗剧该有的制作品质,尊重历史,细节丰沛,华而不俗。
但历史剧最精彩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人。不论庙堂之高的位高权重者,还是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百姓,有情有义有筋骨才是人物身上最亮的光。《宣武门》中,几乎每个人物都各显风流,自成特色。在斯琴高娃演绎下,垂帘听政的慈溪太后不怒自威,气场强大,也会听戏时感叹,"大清国到了这地镜儿,就没有擎天一柱,就缺个赵子龙",尽显末世窘态和无奈。张丰毅诠释的李云棉不卑不亢,充满了小人物的智慧和品性,外可硬钢八国联军统帅,内可智斗老佛爷保全性命,审时度势安排婚事,为儿子排忧解难。一个中国人、小民、严父、玉雕匠人的形象被他演绎得立体生动,入木三分。而在任重、童蕾、王自健、李依晓等人的精彩诠释下,宣武英豪们无不形象生动,正气满满,透着一股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精气神。
以人观史,托物言志,宣武门和玉石榴是《宣武门》最重要的叙事线索和象征。剧中的"宣武门"不仅是一个地点,更是一个历史坐标,见证众多事件,象征着中国百年沧桑变化。玉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与君子品格,而"玉石榴"寓意"中华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更显深刻立意。国宝玉石榴的守护与传承贯穿全剧,它不仅是李家人的信仰与荣耀,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薪火相传的精神象征。由此可见,《宣武门》有机融合,表现手法精妙,拍出了近年来国产剧罕见的历史格调和文化立意。观看《宣武门》,你会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凝聚了《宣武门》的民族气节,统领全剧,众多情节彰显了家国情怀。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选择舍身取义,唤醒民众,谱写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壮歌。李天顺和老街人拼死保护侠士王五,只因王五做的事是大义之事。受牵连的李天顺蒙冤入狱,命悬一线,老街的街坊四邻伸出援手,凑钱营救这位英雄少杰。八国联军进北京,面对洋人的枪炮,宣武老街的百姓全民皆兵,奋起抵抗。孤身面见八国联军统帅西摩尔,李云棉铿锵直言:"老街有千年历史,烧了这条街,就是和全北京人宣战。"这个老实本分的玉雕匠人无畏生死,要求敌军立刻从老街撤出去,同时举枪击中自己的腿以明志,其"虽千万人吾往矣"胆识和勇气彰显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震撼人心。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中华民族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以剧传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宣武门》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和追忆,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流淌出诗意的史剧气象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