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 生长在黎巴嫩人的精神中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近日发生大爆炸,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声援贝鲁特,“为黎巴嫩祈祷”一时成为热搜话题。不仅 “世界最高楼”——迪拜的哈里发塔被黎巴嫩国旗颜色照亮,就连黎巴嫩的“宿敌”以色列,也在首都特拉维夫罕见地用灯光在市政厅外墙上打出黎巴嫩国旗图案,哀悼大爆炸受害者。一时间,黎巴嫩国旗上那株翠绿雪松再次走进了大众视野。雪松是黎巴嫩国旗上的标志元素,虽然贵为该国象征,却早已出口到世界其他地方。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在每年5月末会举行“黎巴嫩雪松节”。而黎巴嫩的前保护国法国,也曾引进20多棵种在全国各地。其中几棵树龄接近300年的黎巴嫩雪松还被法国列入“古树名木”进行保护。

披着国旗的黎巴嫩民众

“永生的神树

除了两红一白的三个长条外,黎巴嫩国旗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中央那棵绿油油的雪松。在黎巴嫩文化里,雪松象征着纯洁和永生,代表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人民力量,被誉为黎巴嫩的“国树”。

黎巴嫩雪松生长在1500米以上海拔、凉爽多雾的山区。成长初期,树冠金字塔形,随着年龄增长树枝逐渐向水平方向发展。一棵直径4.5米的雪松树龄大约有2500年。由于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耐腐抗虫长青针叶仿佛长生不老还能散发清香……

黎巴嫩雪松成为人类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古老树木之一。早在4500多年前,埃及和其他地中海文明都曾使用雪松建造宫殿、庙宇和船只。埃及太阳船博物馆里陈列着一艘打造于4000年前的“太阳船”,据传是帮助胡夫法老灵魂接近太阳神而得到永生的“神船”,而建造它的大部分木材,正是来自数百公里外的“神树”——黎巴嫩雪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黎巴嫩经国际联盟委任,由法国直接管辖。因为雪松在民间积累有超高人气,从1920年到1943年间,直接以法国国旗为底图,在上面印有一棵雪松的旗帜成为当时“大黎巴嫩”的国旗。当时的《大黎巴嫩宣言》中描述道:“常绿的雪松就像是一个民族,尽管过去很残酷,但依然很年轻。雪松虽然被压迫,但从未被征服。”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摆脱法国委任统治宣布独立,黎巴嫩共和 国诞生。一面红白颜色为底,绿色雪松为标志的全新设计成为黎巴嫩使用至今的国旗。黎巴嫩也因此被外界冠以“雪松之国”的称号。

“雪松革命

雪松不仅长在黎巴嫩的国旗上,它还是黎巴嫩国徽、总统印章国家军队标志等官方标识的主角。在黎巴嫩流通的硬币背面也铸有雪松图案。在每年的烈士节、建军节和独立节上,黎巴嫩人更是喜欢挥舞雪松国旗,展示民族自豪。

如今,黎巴嫩各旅游城市街头都不乏以雪松为主题的纪念品。一些黎巴嫩人在起誓时也会信誓旦旦地说:“我对雪松发誓!”因为国家身陷经济与社会危机,近年来黎巴嫩民众频繁走上街头抗议,每次示威之时,他们都会身披雪松国旗或者在额头和脸颊画上雪松。2005年2月,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身亡,6万名示威者聚集贝鲁特要求政府辞职,并让叙利亚军队撤出黎巴嫩。无数面国旗瞬时在广场汇成一片“雪松的海洋”,外国媒体将黎巴嫩这场街头示威命名为“雪松革命”。贝鲁特大爆炸后爆发反政府抗议,民众又披着雪松旗在外交部大楼前宣布成立革命总部,示威者保罗·皮特称:“因为雪松是黎巴嫩人的精神皈依。”

除了代言革命之外,黎巴嫩雪松也让文坛巨匠为之倾倒。有“阿拉伯现代文学奠基者”之称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故居就坐落在著名的“雪松公园”脚下。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阿尔方斯·德·拉马丁形容黎巴嫩雪松“是历史与自然的遗迹,也是宇宙中最著名的生物,比历史本身更熟知地球的历史”。《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1935年到访黎巴嫩时,惊异于雪松的英姿,留下感叹:和平就像一棵缓慢成长的大树。我们必须像雪松一样,深深扎根于岩石方能达成和平的团结。

拯救雪松

国土面积只有10452平方公里的黎巴嫩,一度遍布着数千平方公里的森林,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破坏, 现在只剩下17平方公里零星分布的雪松林。其中最著名的一片雪松林叫“上帝雪松”,因为人们相信这里是耶稣追随者见证他复活的地方。此处一些雪松的树龄据说有4000多年,自1876年来一直围以栅栏保护。

20世纪60至70年代,黎巴嫩曾有过国家绿化项目,政府计划再度种植饱受摧残的雪松。不幸的是,1975年黎巴嫩爆发长达15年的内战,雪松复兴计划也被人遗忘。时至今日,政治分裂和战争遗留问题使得政府处于碎片化状态,无法建立全国性电力、供水和排污系统,如何拯救雪松成为“雪松之国”面临的一场空前挑战。有人悲观地发问:到本世纪末,“雪松之国”或将名存实亡?

在黎巴嫩政府和赞助商的帮助下,当地在2010年启动重新造林计划,共种植了包括雪松在内的60万棵树。环保人士陶克博士率领团队在“上帝雪松”保护区周边见缝插针地种植了10万棵雪松,陶克博士认为,造林计划让人们看到了黎巴嫩雪松免于灭绝的一丝希望。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面前,他祈祷 “雪松能熬过艰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