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礼敬(创作谈)

作者近照

在我住处窗外有两棵几十年树龄的高大核桃树,夏日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我刚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时,午后经常坐在树下窄窄的石阶上。村民与镇上的干部不时从身前走过,熟识的便打个招呼,或者起身攀谈一会,但更多时候还是端坐在那里,透过枝叶楼顶间的小块天空向远处望去,注视着朵朵白云缓缓飘过,或者根据形状将它们想象成一座山、一只羊、一匹马、一个人。这样的情景在此后两年的时光中反复出现,如果说自己那个小小的房间是我思考的地方,那核桃树下就变成了我放空的所在。

任职村“第一书记”的日子总是很忙碌,并且随着融入的时间越久,事情也愈发繁杂。在北京待久了,进入基层如同跌入一个失重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与不可控。基层如同神经传输末梢,似乎只能在永恒的被动尝试建构起自身的主动性。

当我任职8个月时,诸般生活工作况味时常袭来,令我欢呼雀跃,引我唏嘘感慨。文学,在我心目中拥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于是,当我又在核桃树下闲坐的某个时刻,我突然起身回屋,打开电脑,写下了《山中岁月》一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另一种生活》。

从写下第一个字开始,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关于环境与工作的记录,我试图去穿透生活的表象,在展示不同群体的形象中努力思考复杂的人性,揭示永恒的困境。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看到农民的良善、朴实、上进,也尝试去理解他们身上的不足与缺点;我看到乡镇干部的辛苦与无奈,并为之而心疼,但也会批评他们的固执与偏见。在基层,在农村,许许多多发生的事情如同冰山一角,牵扯到的是海面下的巨大存在。我不敢轻易判断一件事的对错,也不敢轻易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唯有以一颗悲悯之心小心翼翼地对待并努力扛起肩上担子

任职期间及之后,写了16篇文章,里面有对地方人文风景的描述,如《甘南漫行》《浪山》等;有对扶贫工作的记录与思考,如《修道》《山上来客》等;有自己所做的助学活动以及对乡村教育的思索,如《从图书馆到助学路》;有对远方家人朋友的想念,如《不可念》《时光杂记》等;有对当地村人以及镇政府年轻人生存境遇内心的描摹,如《小镇青年、酒及酒事》《牛人何暖阳》等;还有自己对这段工作生活的梳理与深切反思,如《生命中的二十四个月》等等。

山村生活的日子里,远离家人与朋友,孤独如影随形,无数次屋外狂风席卷着核桃树的枝条,抽打着门窗,或有大颗的雨滴在玻璃上叭叭作响,而我孤身一人伏案写作。是写作给了我安静下来的力量,在读书与写作中,我学会了享受孤独,充盈内心,而这些也都会流露在《山中岁月》的字里行间

这些文章见证了我的青春铭刻着岁月的痕迹。一个人,能够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当中,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之付出,何其有幸。我在作品中以个体视角思维,通过不同角度与面向记录并展示了自己两年来的工作、生活以及复杂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本书也会引起很多在全国各地奋战的“第一书记”们的共情,他们或许会从中看到自己认真体验生活,转变固有认知,破除刻板印象,拥抱莫测变化的成长与担当,这里面不仅有我,还有我们这群人的理想与青春。我们有过迷惘与彷徨,有过脆弱与失望,但更多是始终向前的坚定身影

(作者系中国作家网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