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指中国经济「救市」措施成效不如预期 「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民进党中国部举办「中国经济风险座谈会」邀请学者与谈。(图/民进党提供)
记者杜冠霖/台北报导
民进党中国事务部昨(28日)举行「中国经济风险」座谈会,邀请国立政治大学财政学系教授黄智聪、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员王国臣、国立云林科技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郑政秉与谈。学者指出,中国经济「救市」措施成效不如预期,长期更不见复苏的可能,台湾面临各项「中国风险」应更强化社会预警等工作;民进党则呼吁,中国要与台湾官方政府进行对话交流,才能有助建构健康有序的两岸交流。
民进党中国部主任吴峻鋕表示,中国官方近来陆续推出各项「救市」措施,但从结果来看,中国经济近期不仅股市ETF表现不佳、房市持续恶化、「十一」黄金周出现人潮旅游却无法消费,也出现餐饮业上半年倒闭上百万家、国际航空公司出现中国航线「停飞潮」等状况,可见外界都认为中国的「救市」措施不仅看不到实质内容,效果更是不如预期。
吴峻鋕强调,中国相关经济数据表现也持续不佳,如Q3经济成长率仅4.6%、9月份出口成长远低于市场预期、前8个月吸引外资金额年减31.5%。而中国的总体失业率、青年失业率等也均居高不下,更面临消费市场信心崩盘、外资加速撤离中国等情况,他形容「中国经济还在下行,即使疫情后也看不到复苏前景」,提醒国人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风险要有更多认识与警觉。
国立政治大学财政学系教授黄智聪坦言,「中国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距离中国政府设定要达成「经济成长率5%」的目标,已只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要实现此目标非常有困难」。而中国2024年的GDP成长率若低于5%,更意味中国大批企业将面临破产、失业人口数量增加、基本生活困难人口比例更将大幅上升。
黄智聪表示,中国经济面临多重问题与风险,尽管习近平推出其执政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救市」措施,花费巨资欲刺激消费、稳定房市、活跃股市,但「中国政府把钱洒出来,问题是大量生产出来的东西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所谓「救市」措施短期内虽能带来股市大涨,但恐怕氏「短多长空」,实际效应更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黄智聪指出,相较于中国先前以供给侧经济学为基础,企图以「新质生产力」提振经济,冀望以举国体制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但却忽略民间消费的真正需求,此次的救市措施主要着重在需求面的激励,这是站在正确的道路上,值得关注。但黄智聪也强调,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确定性」,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决定的经济体制造成。因为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选择「社会主义」重于「市场经济」的路线,造成外资、外商与私部门巨大的不安。「只要不确定性因素存在,就不会改变结构性问题」。
黄智聪评估,中国政府虽然可用「大撒币」政策来短暂解决经济问题,甚至达成5%的GDP成长目标,「但其实可能埋下更多的风险与隐忧,未来中国政府反而可能要花更大的代价去解决」。
中华经济研究院助研究员王国臣表示,中国2024年前三季的经济成长率实际值低于官方报告,根据国民所得帐的公式推估,实际年增率仅为约4.2%。尤其中国产能过剩、通货紧缩,造成投资缺乏效率、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累积、公部门被迫节约大幅提高公共服务价格、消费市场低迷且缺乏信心等问题不断累积,中国经济在明年恐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状况。
王国臣指出,「美中贸易战」导致中国不断强调「科技自主」,开始使用「红色供应链」代替跨国供应链,其战略却也压缩外商在中国的经营与信心、导致跨国资本加速撤出中国市场。且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空转」情况将迈向第三年,未来更很有可能造成新的「金融危机」。
王国臣总结,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未来恐怕只有两种可能:「缓慢的崩溃,或是立即的崩溃」。而在中国的「经济空转」、「金融风暴」与「国际经济影响力削弱」等前景下,中国对台湾的经济利诱与胁迫将更趋无效,未来将转向更多对台运用认知作战与经贸风险等手段。建议台湾应加速分散产业炼与金融曝险,并坚守台湾在「民主供应链」当中扮演的责任与角色。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郑政秉表示,相较于邓小平时代,习近平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左转」非常鲜明,恐让中国经济未来非常不乐观。即使是学界的乐观评估,中国经济也将走向日本「失落的30年」;而根据2024年刚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的3位学者观点,更认为中国会迈向「苏联崩溃的后尘」,他归纳中国经济前景是「短期不好、长期必衰」。
郑政秉进一步分析,过去台商已面临共计五次的「大迁移」,从过去「疯狂进入中国」、「加码投资中国」,但后来面临「被迫北移」,从2013年习近平时代开始,台商开启了「被迫在海外(南向)设立备用工厂」的浪潮,更在2018年的「美中贸易战」后开始大规模「逃离中国之路」,逃向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在台商眼中已有明显变化,成为台商眼中的「可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