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出版扩大慈济研究 证严上人思想研讨会哈佛大学登场

以「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为主题的研讨会于哈佛大学举行。(慈济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以「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为主题的研讨会,第九届共善学思会,由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以下简称CAMLab)与慈济慈善基金会首度合办,九月三、四日在哈佛大学地理学讲堂举行,总计发表十二篇论文,透过三大面向:证严上人影响力、历史背景下的证严上人、证严上人的思想,以全球性视野,进行多元及深刻广泛的探讨。

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哈佛大学CAMLab主任汪悦进(Eugene Wang)教授、普林斯顿大学佛学研究教授太史文(Stephen Teiser)、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李嘉伦(Caroline Reeves)教授、伦敦大学史芬尼(Stefania Travagnin)教授、哈佛大学神学院多元宗教助理院长桑福德(Monica Sanford)、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罗伯松(James Robson)教授、长期研究慈济管理个案的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教授李奥纳(Herman B. Leonard)、研究中国文化与宗教世界级的学者—加州圣地牙哥大学荣誉教授赵文词(Richard Madsen)、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何建明教授,北京大学佛学中心王颂教授、玄奘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释昭慧法师,以及慈济大学林建德教授等,三十多位来自欧美中外的学者及几位长期研究慈济的学者也都共聚一堂。美国前总统欧巴马的恩师哈佛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温格尔(Roberto Unger)也特地前来参加晚宴表达支持。学者们一致表示,这次研讨会在当代佛教学术史和慈济志业发展史上,带来了指标性的重要意义。

两天的研讨会,让世界对慈济有了更深的期待。因为,对于宗教如何解决当前社会问题,慈济经验提出了解方;地球面临的环境威胁,证严上人所倡议的茹素,也指引了正确方向,因为其背后隐含了环境科学的认知与意识,同时也回应了佛教宇宙观;对于佛教该如何在当代进行表述与沟通,上人的语汇为佛陀的话语做出了最适切的诠释。学者们认为,人间佛教如何从佛教历史进程中,确立其当代的定位,慈济有其立宗的必要性;此外,证严上人的教导也为人间佛教融合了儒家思想与佛陀本怀,兼并了东方与西方的价值哲学。慈济人在证严上人带领下,体现利他慈悲,让思想落实为具体的生命智慧,力行悲智合一的理念于行动。证严上人的思想与实践,让慈济展现的包容,跨越了族群、国族、宗教籓篱,这些都是人类新文明的具体展现。

此外,学者们对于证严上人的佛教慈善实践哲学、静思法脉从佛陀到太虚大师、印顺导师以来的思想传承、慈济宗门的现代佛教宗派特征、慈济志业全球实践的普世价值、和慈济功德会中清修士组织的设置等问题,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慈济人应当继续重视、甚至加大力度推动慈济学术的国际化和科学化研究,以科学的语汇向全球展现慈济人的思想深度和真实面貌,以国际化的视野向全球展现慈济人的所思、所行对当代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永续及可持续的建设具有普遍性和典范性的重要意义。

学者一致认为慈济与上人的研究必须更加延伸、扩展,成立专门的国际性慈济文化学术发展基金会,以国际通行的办法支持和赞助与慈济和现代人间佛教相关的国际学术研究、学术会议、学术出版和全球著名学术机构合作,培养以慈济为研究对象的博士生,加深对证严上人的研究与年谱纪录,让独特可贵的慈济经验能够流传历史。

「证严上人思想与实践研究」的计划主持人、慈济慈善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召集人何日生副执行长,以及致力推动慈济论述国际化的慈济文史处学术组以两年的时间策划这项研讨会,希望慈济创办人证严上人近六十年的思想智慧与实践成果,能为当今全球持续出现的各项问题提供省思与出路。

两天的研讨会让世界对慈济与证严上人思想研究产生高度期待,慈济慈善基金会颜博文执行长、静思精舍德宸师父也专程前来代表上人感谢所有与会的嘉宾、会众及法亲。慈济经验的发表者包括印尼分会陈丰灵,马来西亚李炳玄,美国总会执行长曾慈慧师姊、慈济文史处赖睿伶主任,静思精舍清修士黄思浩师兄,来自纽约分会苏煜升师兄、波士顿的长金满师姊,以及美国各地、马来西亚、印尼、中国大陆、台湾的慈济法亲也特地前来与会。

闭幕式上,合办代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CAMLab主任,汪悦进(Eugene Wang)教授表示,哈佛大学希望持续与慈济共同合办慈济与证严上人的思想研究,共同推动慈济研究。慈济慈善基金会也与哈佛大学文理学院CAMLab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约定将于2026年,慈济六十周年,以证严上人与慈济故事为主题,由哈佛大学CAMLab创作展出全方位多媒体沉浸式展览,首场将在哈佛大学与慈济台湾本会展出,陆续在全球各分会进行轮展,期盼将上人的深刻思想与慈济人的故事与世界共同分享、扩大慈济人的世界影响力,让全球一起迈向共善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