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改革文件落地,养老、托育配套建设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洁 广州报道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批准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下文简称“《办法》”)。

根据《办法》第九条,“国家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这是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相关配套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年末,我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率为-1.48‰。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达到2969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21.1%。

我国人口“一老一小”问题凸显,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延迟退休改革的重要一环。

“做好养老服务,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民政部将不断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9月13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发布会上表示。

配套建设提速

9月10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作《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养老报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作《国务院关于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托育报告》)。

根据《养老报告》,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市新建居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为87.18%,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养老床位32万余张,累计安排1.3万多套公租房免费用于养老服务;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40.4万个、床位823.0万张,分别比2012年增长7倍、1倍多。

此外,截至2023年底,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58.9%,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中67%为失能老年人。

《养老报告》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失能失智、慢性病老年人占比逐年攀升。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达8年多。

这对于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具体来看,《养老报告》针对养老立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经费、养老服务人才、养老服务新质生产力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方向。

比如,立法方面,《养老报告》提出,包括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法立法进程,将失能老年人照护相关重要制度安排纳入法治轨道。

养老服务经费方面,《养老报告》提出,研究推动养老服务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以失能照护为重点,建立稳定的多渠道养老服务经费投入机制。

在养老服务人才方面,《养老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养老护理员稳定来源,支持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地区与劳务输出大省开展劳务协作,注重吸纳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到养老服务岗位就业,促进养老服务人才跨地区有序流动。

此外,《养老报告》提出,推动照护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产品研发应用,为老年人视力、听力、记忆力、运动控制力等功能退化缺损提供智能科技代偿,辅助和代替人力照护。

从我国的人口格局来看,“一老一小”问题中,“一小”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建设足够完善的托育配套体系,是降低养育成本、提升生育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按照相关安排,到2025年,我国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将达到4.5个。然而,根据《托育报告》,截至2023年底,全国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38个,共有托位477万个,这一数字距离最终目标尚有差距。

根据《托育报告》,托育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不敢托、不放心的现象较为普遍,“家庭送托难”与“机构收托不足”并存,2023年全国托位实际使用率仅为46.7%。

为此,要从多方面完善托育体系建设。比如,《托育报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提供托育服务。通过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方式,发展多种模式托育服务,多渠道增加供给。

此外,《托育报告》提出,进一步研究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并落实好放宽最长租赁期限、水电气热实行民用价格等优惠措施,落实好托育相关税费支持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普通高校等开设托育服务相关专业。促进产教融合,提升托育服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

为延迟退休解决“后顾之忧”

近年来,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后如何更好地做好养老服务?

9月13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上述记者提问,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提出了三个重要方向:第一是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安排,第二是做好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第三是扩大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利、可及的养老服务。依托社区积极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在助餐、助医、社会参与、失能照护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要优化养老机构功能结构,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多措并举,缓解家庭养老压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唐承沛表示。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养老都是“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然而,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一些专家提出了“小养老服务”,即主要指面向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非医疗性的康复护理服务,更加贴近于“长期照护服务”或“长期护理服务”的概念。

中国老龄协会事业发展部(国际部)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特聘专家李志宏认为,按照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导向,希望老年人随着失能程度的提升,可以在居家、社区和机构之间有序转介。

李志宏在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关于失能老年人构成的结果匡算,“523”的供给格局,即50%左右的轻度失能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20%左右的中度失能老年人在社区养老机构接受服务,30%左右的重度失能老年人在社区之外的养老机构接受服务,则更加符合我国失能老年人的实际养老意愿和国家养老服务政策导向。

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质升级”,也将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比如老年食堂、老年学堂,或者提供中长期照料、短期托养、居家照护等专业化照护服务等。

而在养老之外,托育也是解决延迟退休后顾之忧的重要方面。目前,不少家庭中老年人是带娃的“主力军”,同时一些女性因为需要带娃而又得不到家中老年人的帮助,不得不全职在家。在延迟退休落地之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发展托育是关键一环。托育不仅仅能够解决家庭带娃的后顾之忧,而且也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北京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史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促进养老服务业,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嵌入式养老等养老服务等形式,以及医疗保健等产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家庭小型化趋势愈加明显,代际之间照料能力减弱,对托育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推动了托育服务业的发展。养老和托育问题的逐步解决,将缓解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

“养老和托育产业的发展将直接拉动相关消费和投资。这不仅会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而且可以创造更多岗位,拉动大量投资,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史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