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兴京族向海而生 讲越南话嘛ㄟ通
大陆广西京族地区流行一种特有的乐器「独弦琴」,东兴京族博物馆馆长苏海珍在现场演奏。(朱绍圣摄)
京族靠海为生,「高跷捞虾」是京族古老而独特的捞捕海虾方式。(朱绍圣摄)
「走进壮美广西,探寻向海之美—2023年两岸媒体人联合采访活动」8日前进地处中越边境的大陆广西东兴市区,在东兴京族博物馆一探当地向海而生的少数民族「京族」的历史文化,及欣赏京族独弦琴的表演。而京族语言与越南语相通,更是中越边境往来的重要象征。
历史上京族有「安南」、「越族」等称呼,1958年5月,经大陆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取「一心向北京」之意。截至2022年7月,京族现有户籍人口为2万9871人。
京族先民源于百越,其祖辈是明朝初年(西元16世纪初)因追踪鱼群来到三岛,此后便陆续定居下来。其中以刘、阮、黄、苏、吴、武6姓人数最多,占京族人口总数的6成以上。
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东南临海的巫头、山心、万尾3个海岛上,俗称「京族三岛」,在地理布局上呈「品」字形分布。
京族靠海为生,渔业生产是京族主要的生存方式,而「高跷捞虾」是京族古老而独特的捞捕海虾方式。同时,京族以海为敬,信仰多神,在原始宗教基础上结合了道教、佛教。
京族男女老少为了纪念海神,形成了特有的传统节日「哈节」,每年固定时间便穿着节日盛装,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举行迎神、祭神、唱哈和送神等活动,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京族语言与越南语相通,其先祖们仿效汉字结构,经过改造、使用和演变,形成了京语化的方块象形文字,名为喃字,意即「南国的文字」,至少盛行有10多个世纪,是研究京族语言文化的珍贵资料。
与此同时,京族地区流行一种特有的乐器「独弦琴」,京语称「旦匏」,亦称「独弦匏琴」,其历史可追溯到殷商。京族民歌调子约有30多种,传统舞蹈以哈节舞蹈最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