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筛检量大降23% 学者忧「疫情间接伤害」 医:欠债该还了

新冠疫情趋缓之际,国民健康署和四大医学会代表共同呼吁,勿因害怕疫情而耽误癌症筛检,错失早期治疗时机。(王家瑜摄)

根据卫福部去年(110)死因统计,癌症蝉联第40年国人死因榜首,但近两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癌症筛检总量比疫情前下降23.4%。台大公卫学者陈秀熙提醒,癌症从无症状到有症状大约需2到5年,而疫情至今2年多,过去国内推动癌筛的成效「保证期」将至,呼吁民众回归新常态生活时务必重拾癌症筛检,否则恐成为疫情的间接伤害,医师也提醒,随着疫情消散,大家有错误的安全感,但疫情期间欠下的「债」,是时候还清了。

根据国健署统计,110年四癌筛检总量为388万9310人,共3万9061人发现癌前病变,相较于没有疫情的108年,大幅减少23.4%。国健署长吴昭军提醒,没有筛检不代表癌症不存在,反而担心因为没有早期发现病灶,治疗将更加困难。

台大公卫学院教授陈秀熙指出,癌症筛检是及早投资,每投资1元就可以回收5元,一年可省下150亿元,台湾过去做得很好;但癌症从无症状到有症状大约2到5年,而新冠疫情至今约2年多,过去癌筛成效的「保证期」即将过去,国人回归新常态生活之余,务必赶快回来做癌症筛检,否则将成为疫情的间接伤害。

台湾乳房医学会理事长陈守栋指出,每2年一次乳房X光摄影可降低41%的乳癌死亡率,附加价值是4成晚期患者可在早期发现,有机会免于乳房切除和化疗,治疗品质是上升的。他建议45岁以上女性谨记「生日筛检」,一年做免费乳房摄影、隔年做超音波,交替筛检可获得很好的乳癌预防效果。

「随着疫情消散,大家有错误的安全感,但疫情期间欠的债该还了!」台湾消化系医学会秘书长邱瀚模提醒,台湾每15人就有1人罹患大肠癌,比例非常高,但疫情以来粪便潜血筛检量掉了2成,相当于29万人,更有许多人拿着2年前的检查阳性报告而没有进一步做大肠镜检查,其中恐有5%是大肠癌患者,但粪便筛检阳性一旦拖超过1年未做大肠镜,罹癌风险就变2倍,提醒民众时间就是生命」

台湾妇产科医学会秘书长黄建霈说,所有癌症都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越好,子宫颈癌也不例外,而子宫颈抹片是最佳检查工具,国内过去20多年来已有很好的成效;有些人认为年纪大就不用检查,但子宫颈癌发生率随年龄增加,如果可以早期发现,肿瘤切除不至于影响其他器官,可免于一辈子装尿袋或灌肠,越晚发现、治疗过程承受的痛苦越大。

台湾头颈部肿瘤医学会常务理事吕宜兴指出,口腔癌是「看得到」的癌症,但疫情以来大家戴口罩,病灶也藏了起来,尤其有些蓝领阶级男性觉得「看不到就没关系」,其实透过口腔黏膜筛检可以筛出早期癌症,治疗上也可以用比较简单的口内手术,如果是晚期治疗,大范围切除会影响吞咽和语言功能,生活品质和工作都容易受影响。

国民健康署提供「四癌筛检」服务,包括乳癌、大肠癌、子宫颈癌及口腔癌,今年7月1日再纳入肺癌筛检为「第五癌筛检」:

■乳癌:45-69岁妇女、40-44岁二等血亲内曾罹患乳癌之妇女,每2年1次乳房摄影检查。

■大肠癌:50-74岁民众,每2年1次粪便潜血检查。

■子宫颈癌:30岁以上妇女,每3年应至少接受1次子宫颈抹片检查。

■口腔癌:30岁以上有嚼槟榔(含已戒槟榔)或吸烟之民众、18岁以上有嚼槟榔(含已戒槟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检查。

■肺癌:(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岁男性或45至74岁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经诊断为肺癌之民众。(2)重度吸烟史:50至74岁吸烟史达30包-年以上,有意愿戒烟或戒烟15年内之重度吸烟者,每2年1次低剂量电脑断层检查(LDCT)。

国健署提醒符合筛检资格的民众,携带健保卡到医疗院所即可接受筛检,也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询前次检查时间,以确定是否符合筛检资格,相关筛检讯息可向医疗院所或卫生局所洽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