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首骏: 智能驾驶仍处在从0-1的过程 投资机会较确定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本站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汽车10月23日报道
当下,作为汽车产业的新一轮发展载体,智能网联正逐步成为汽车产业生态变革,竞争格局全面重塑的突破口。在2023上海国际消费电子技术展期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发展论坛举行,本次论坛以“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发展”为主题,邀请整车、系统供应商、芯片设计、园区示范应用等企业,共同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示范应用等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会上,上海汇正财经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 杨首骏做了主题演讲,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大家好!汇正财经主要是针对一些行业投资,我们经常会到各个展会、各个场馆去研究各个行业的发展机遇。
我们今年也去了很多行业,今年像智能相关的行业(尤其是AI)的发展前景、投资者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今天来到电子消费的现场,我们给大家带来了智能驾驶相关的一些投资机会。
为什么会选这样的主题作为我们看好的方向呢?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今年应该是我们走出疫情的第一年,从整体经济的角度来说,显然今年的经济恢复是不太及预期的。相对于拉动经济,目前最能够产生动力的方向,我们认为还是来自于内需的消费。以往消费第一大体量的房地产,现在这个行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二大是汽车,每年能够在消费中产生GDP数据第二大的行业。和汽车相关的电子智能化、电子消费,这是国内目前经济体量中第三大的消费领域。两相结合,我们认为智能驾驶带动经济消费的体量应该是比较确定的。
第二,目前新能源汽车或者整体汽车转型的加速化。疫情三年,很多行业都停滞了,但是从2021到今年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在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意味着汽车行业本身发生了不可逆的转折。新能源车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电车,电车和油车最大的区别,或者说它能给自动驾驶带来的最大变化。
这是雪佛兰汽车的燃油车和电车底盘的区别,电车底盘的线路是非常多的。如果要发展智能驾驶,用传统燃油车供电显然不行,只有电车逐步达到普及的情况下,这时候智能驾驶的推出就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了。我们认为现阶段从汽车行业的角度来说,正在加速更新换代,加速进入智能化状态。
讲到智能驾驶,它一共分五个阶段,在场的很多嘉宾比我了解的更具体。现阶段从国内来说,或者大部分的车企来说,现在正面临从2到3的关键。我们认为1-5的阶段中,最关键的就是这样的转型。从0-2的阶段,我们发现驾驶员的手还是离不开方向盘的。但是从3开始,就能够逐步摆脱方向盘了,自动驾驶有望从辅助驾驶真正转入到最高级的无人驾驶。
我刚才在现场走了一圈,也遇到了一些业内同仁,我听到他们的表态了,现在很多车企对于L3、L4的技术基本掌握了,但是为什么现在整体的自动驾驶汽车还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出现呢?目前主要的问题还是法律法规没有完全健全。从2020年到今年7月份,国家各方面针对智能汽车、网联汽车,已经出台了很多不断更新的政策。从这个角度来说,车企、技术发展的比法律法规来的快。从智能驾驶的角度来说,哪怕法规今天通过了,可能明天很多厂商就已经拿出自己的产品来售卖了。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接下来就等法规落地了。
这是目前我们看到的L2级别的渗透率,过去两年整体渗透率已经快接近50%了,这就相当于技术的积累,已经积累到了这个程度,接下来就等法规,法规只要能配套出来,这部分的L2技术就会向L3、L4不断升级迭代。
这是我们对于未来几年整体智能汽车市场体量的预测。今年以来,部分厂商像小鹏、华为等等车企,已经出台了一些带有辅助驾驶的车型,目前的渗透率很低,渗透率只有0.7%,千分之七的比例。按照市值规模来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概只有30多亿。我们对于未来市值体量的预判,预计到2025年,整体带有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的相关车辆销售量有望达到300万辆,现在是十七八万辆。如果是数量的几何级增长的话,整体的市值规模有机会达到500亿。其实500亿一点都不大,做投资的都应该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几个头部企业,做电池的也好,做整车的也好,在二级市场中的估值基本都能给到五六千亿,甚至是上万亿。智能驾驶如果未来三年只有500亿的话,那我觉得未来五年、十年,规模应该会呈几何级增长。换句话说,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现在是从0-1的过程。
国内外各级车企,包括现在发展智能驾驶过程中,我们认为几个比较大的方向。智能驾驶的运算、芯片、算力、感知,这几个方向应该是确定的。把这几个方向分开来说,刚才张总也聊了比较多,智能驾驶的传感器,现在大家到4S店看车,你会发现油车和电车的价格会差很多,里面有几个本质区别。
首先,从传感器的角度来说,电车的传感器使用量比油车数量要大大提升。这么多摄像头,它的成本到底有多少?举个例子,以小鹏G6 Max版本为例,共搭载31颗传感器,普通型摄像头大概12个,超声波雷达12个,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分别是5个和2个。从成本预算来看,累计占用成本大概是3万元,给到消费者可能还要更高一些。买一款电动车,光从传感器的角度来说,大概要有10%的成本用在这上面。传统燃油车也有摄像头,但是它所需要的传感器远远不像电车或智能驾驶汽车这么多。我们认为传感器是一个比较大的蛋糕。智能驾驶,我们也在讨论里面不同的传感器,价格是不一样的。未来对于车企来说,是用到相对经济实惠的普通传感器还是毫米波雷达或激光雷达,这需要车企自身去考量。
传感器发展趋势,从系统重心向视觉转移,摄像头的像素水平肯定需要不断提高。如果摄像头的分辨率或对事物感知的能力没办法达到和人眼类似或者比人眼更好的话,那么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很难有保障。从摄像头搭载的规模以及体量,我们可以通过底下两幅图看出目前机构对它的预测。未来三年,摄像头搭载量有望实现翻倍。从它的市值角度来说,有望从现在的不到150亿增长到未来的250-350亿的规模。换句话说,这里面的增长速率还是比较有保障的。
有了传感器,有了视觉,接下来要实现无人驾驶的另外一个要点,我们认为集中在算力。今年以来,大家对于人工智能、算力、大模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了这些技术的铺垫,才可能让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落地。从算力的角度来说,L2级别的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大概是10+TOPS,从L3-L5,算力的提升体量可能是10倍,乃至于100倍。就在本周,我印象中应该是工信部联合了几个部门,发布了2025年全国所有行业对于算力的大体规划。我记得当时也有一组类似的参数,未来三年国内的算力规模大概能达到多少。现在从算力需求来说都是几何级增长,对无人驾驶来说,从算力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它能带来的投资机会应该也是比较确定的。
一个是感知,一个是传感器,一个是算力,对于无人驾驶来说,接下来就要落地了,如何能够达到真正的执行端的功能。我们总结了三个相关的投资机会:
从油车转为电动车之后,明显底盘技术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原来机械式、液压式的部件,现在全部变成了线控部件,有双模块、单模块、四模块的,线控技术的提升能够带来三个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1)线控制动。
(2)线控转向。
(3)线控悬架。
这三个领域,我们都给出了大体的未来市场规模,到2025年,线控制动的规模大概是180亿,现在大概是90亿出头。
从线控制动的角度来说,肯定和手动驾驶有不一样的地方。既然要做到智能驾驶,最终要做到无人驾驶,对于发生突发情况的制动有效性,一定是比传统机械式的刹车要及时,响应速度要快,不然就会发生比较危险的事故。
从目前来看,随着电动制动化的提速、智能驾驶级别有望提升,主机厂商目前对于线控的应用,以及它的需求量,正在逐步提升。我们这边给到了大概的预测参数,按照2025年汽车整体产量3000万辆、线控制动单价1500元来算,线控规模有望达到180亿。
针对目前行业内的竞争情况,我们认为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机会还是很多的,或者说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它的空间想象力还是很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内供应商、乘用车线控市场的主要份额都在海外企业博世那边,占比非常大,达到90%。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国内企业迎头赶上或者做到更多的国产替代,它的空间想象力还是非常大的。
除了制动以外,要满足无人驾驶、智能驾驶的话,转向的渗透率、普及体量还是比较大的。从目前来说,线控转向的渗透率在国内的车企比例中还是非常小的。从预测角度来说,2025年渗透率可能只有5%,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智能驾驶可能刚刚开始,未来三年只是0-1的过程,可能还远远没有到行业规模变得比较大的阶段。根据国内整体乘用车销量规模来测算的话,线控转向的市值体量规模有望达到50亿。
从国内外供应商的布局来看,跟刚才的线控制动比较像,国内目前做的企业也有,像奈世特、联创电子、浙江世宝等等。从他们在市场的占有份额来讲,跟国外相关企业比,份额还是比较小。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产替代的比重未来也是比较大的。
针对这三个领域,我们认为未来发展市场规模体量最大的是空气悬架,未来三年预测大概在240亿。空气悬架主要用在高端车上比较多,因为用了这个东西以后,汽车的舒适度就会大幅增加。新车的均价基本都在50万以上,换句话说,基本都是高端车型用得比较多。未来随着成本有望下降,包括渗透率的提升,这里面可能会产生的投资机会、市值体量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本土企业,包括给到的一些客户,像东风、蔚来、北汽都有。目前在空气悬架方面,主要提供的还是相对的一些辅助,目前还没有独立的龙头企业出现。留给本土企业的机会是很大的。
简单做个总结,目前是发展智能驾驶比较好的时间点。国内经济需要拉动、抓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给到单车逐步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契机。从目前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说,正好是2-3过渡的阶段,可能今年下半年就会出现L3车型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明年就会进入到元年了。针对整体发展智能驾驶的相关领域做了简单的总结,我们也是抛砖引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