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采院士:反思“追求卓越”

杨文采,地球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中心主任,现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地质论评》主编。研究方向为地球物理正反演、地球成像和大陆动力学。

没有竞争的社会可能失去活力,而竞争的动机之一来自人们对于卓越的追求。

追求卓越给人的内心带来满足感,可以激发人自强不息的动力,去除享乐主义的消极意识,对社会进步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古希腊人为弘扬追求卓越的精神开始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人类共同喜爱的活动。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变异成科举考试制度,成为士人升官发财的通途。

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社会中,追求卓越的精神演变为对利润和社会管理绩效的追求,成为对个人与团体评价的副产物。

在体育比赛和统一考试中,人们追求卓越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指在当前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并希望马上取得社会舆论的承认。

这种卓越追求在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市场竞争中成为普适的准则。

那么,这种追求卓越的行为是否可以成为所有行业普适的准则呢?

是不是有它的边界呢?

科技、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与体育比赛和市场竞争不同,这些行业的绩效是无法很快得到评价的。

孔子、哥白尼、麦克斯韦尔、达尔文和马克思这些卓越的伟大人物,在去世前都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承认。

可见,卓越的品格是不可能只通过竞争的规则来衡量的。

有追求真理理想和自我奉献精神的人明白,昙花一现的卓越不是他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并马上得到承认,最简单方便的策略是引进模仿,利用“后发优势”。

在科学界,这种策略演变出“从西方文献中选择研究课题,购买西方仪器观测数据,在西方期刊中发表论文、提供数据”。

这样,中国科学界实现了国际化,取得了话语权,同时西方媒体的报道也成为中国科学界绩效的评价标准。

这种成为西方大国科研体系中的一个义务成员,是中国人要追求的真正卓越吗?

这种追求卓越的行为有利于科技创新吗?

“后发优势”会转换为“先发优势”吗?

在高等教育界,这种追求卓越的策略演变出强化高等教育管理的五招:评估、督导、提高威慑力的通报、挂钩和追责。

用老板对付懒人的办法“强化”大学教师和研究生追求卓越的意识,能够使大学培养出生气勃勃、甘心坐冷板凳的接班人吗?

能够使大学成为人类创造更文明未来社会的学术和教育园地吗?

在公立医院,一个尽心尽力为几千名患者解除了痛苦的牙医,因为没有SCI论文而10多年没有得到提升。

卓越的医生应该努力在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还是在治病救人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

文明是人类通过自觉自愿的方式对世界和自身的优化,而不仅仅是个人心理上的满足。

现在,我们到了反思这种畸形的中国式“追求卓越”模式的时候了。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2年第1期,原标题为《追求卓越是不是有边界?》,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