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育民:台湾应追上mRNA技术

杨育民认为,疫苗国产「这不是make or buy的问题,而是必须make and buy!」。图/本报资料照片

旅美生技专家杨育民30日指出,新一代细胞治疗代工、试剂(reagents)、质粒(plasmids)和病毒载体(viral vectors),是疫后可以发展的新契机。他预估,只要1亿美元的投资,台湾即可建立年产5亿剂的mRNA生产线,接轨国际趋势。

2021行政院生技产业策略咨议委员会议(BTC)盛大开幕,现任全心生物医药(AltruBio)董事长杨育民以「细胞治疗艰苦道路与新冠病毒疫苗危机启发的新生物科技产业大方向」为题演讲。

杨育民表示,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整个产业界得到三个启示,首先,疫苗是攸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武器,必须要用策略规画,国产研发、采购、技转代工多方向并行,「这不是make or buy的问题,而是必须make and buy!」其次是高档复杂药物(complex medicine)将成为医疗保健的未来,但这条路将会非常艰辛;第三则是在地国内医护和疫苗供应链的耐力和弹性,无论对健康、国家、经济的安全来说都至关重要。

杨育民强调,当前全世界细胞治疗行业虽然很夯,但各公司的投入多以临床研究挂帅,制程检测却很落后,以CAR-T为例,相关产品售价20万美元以上,终端售价更高达40、50万美元,且产品的产出流程也要到三个星期,这是台湾可以切入的机会点。他认为,由细胞治疗引发的契机,包括制造、检测和代工产业,都会有不错的利基,新一代全自动细胞处理系统,以及试剂(reagents)、质粒(plasmids)和病毒载体(viral vectors),都很值得台湾开发。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刺激了多元疫苗平台的进步,现在的新冠疫苗就有多达7~8种技术,像是信使RNA(mRNA)、病毒载体、重组蛋白等,这些技术有着不同的优点,例如mRNA技术应对病毒序列变化、开发速度非常快;病毒载体技术具有单剂注射(single-dose)的潜力,制造成本比mRNA低很多;重组蛋白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等。大方向上,台湾的疫苗平台应该要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此外,台湾也应该迎头赶上mRNA技术潮流。

杨育民表示,其实只要投资1亿美元、用500公升的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就可以在台湾建立年产五亿剂的产能;策略上应该要找到伙伴、大胆投资,先创造一个世界级的mRNA先导项目(lead)、切入现有的技术层次,接着马上研发第二代技术,才能加入全球竞争行列。他认为,mRNA技术可将产业由生物带回到化学,台湾在这个领域拥有优势,可以建立世界级的能力和能量,但也必须积极培养人才,持续提供诱因制度。见证10几年来台湾生技产业的变迁,再加上大流行所带来的教训,杨育民有「大江东去」、人生如梦的感慨,他期许年轻世代能为台湾生技产业界带来更多的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