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做好既有政策落实,储备好政策工具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涛 “现在要做的是,要把现有的财税政策落实好。比如,3.65万亿元的专项债、2.5万亿元的减税降费,特别是1.5万亿元的留抵退税,这都是给市场主体送出的现金流。”
4月13日,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在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指出。
4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会上,杨志勇、管涛等专家和中国物流集团、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青岛创新奇智科技公司负责人均有发言,并对经济运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等发表看法,就落实宏观政策、保障物流运输和农资供应、促进企业创新提出建议。
李克强说,当前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对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主动作为、应变克难,着力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是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要靠前发力、适时加力,已出台的要尽快落实到位,明确拟推出的尽量提前,同时研究准备新的预案。
杨志勇认为,现在不确定因素较多,比如,超出预期的俄乌冲突、疫情散点多发等,现在要做好既有政策落实,储备好政策工具。
“在持续多年大规模减税降费之后,2022年还能有这样的减税退税规模相当不易。充分说明了政府在与市场主体共渡难关,共同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挑战。今年经济工作需要做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同时,今年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超过2021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智慧。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策略,如何进一步精准优化,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国际的不确定性因素除已有的经贸摩擦外,又多了俄乌局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对产业链、供应链产生的影响。将困难考虑得充分些,将政策力度加大些,对冲部分风险,是很有必要的。”杨志勇称。
变化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再到各部门相关部署,一揽子降本减负举措正在靠前发力、适时加力。
4月起,1.5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正式启动。4月7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要上下协同加快增值税留抵退税进度,让资金尽早落到市场主体账上。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4月1日至11日,全国税务部门共为20.3万户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1557亿元。
2022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比往年有很大的变化,更加强调存量的变化,以留抵退税为主,不再是增量减税降费为主。
杨志勇告诉记者,国家重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想让经济发展更加健康,这一点在减税降费政策上体现尤其明显。存量的变化意味着对资金有更多地需求,另外对小微企业退税还有时间进度的要求,而这些政策的落实,财税部门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就有更多的资金可以使用。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
杨志勇认为,“对于市场主体来说,得到的留抵退税税款,充实了企业的现金流,让企业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促进市场主体的成长。”“同时,相比2021年,2022年财政赤字率下调的同时,财政刺激力度不减,减税降费力度加大,财政支出强度更大。”
杨志勇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安排,奥妙在于统筹了政府可支配财力,正是有了更多的财力统筹,2022年减税降费规模才能高达2.5万亿元,如此规模可以说超出一般预期。而预算安排的财政赤字率为2.8%,有利于财政可持续运行,更好地防范财政风险,让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更健康的基础。
改革
此轮财税改革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行进8年有余。
杨志勇告诉记者,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三项内容是预算改革、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整体来看,稳步迈向现代财政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多进展。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杨志勇认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与财政高度相关,这需要与全面深化改革联系在一起,实现财权、财力与事权的匹配。
同时,杨志勇告诉记者,当前房地产税改革,推进的现实条件并不完全具备,财政部明确了今年不具备房地产税试点条件,是非常好的做法,这样能够省去无端的猜测,有利于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
3月,新华社记者就房地产税改革试点问题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有关负责人表示,房地产税改革试点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进行,一些城市开展了调查摸底和初步研究,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在杨志勇看来,改革与时机的把握是一门艺术。改革需要注意到现实的不断变化,有些时候可以通过一揽子改革解决问题,有些时候则要根据具体变化分步进行。
杨志勇称:“比如,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就可以依据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一些改革的选择。当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杜涛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主任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领域。主要关注财税、金融、审计、环保、PPP、大工业等相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