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的培训班:起底直销巨头“如新”

锋雳 郑皓元 陈俊宏

一次培训班感染超30人,2天扩散至三地(武汉、北京、青岛)一事将一家曾深陷传销质疑的直销巨头——如新集团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线下培训卷入疫情

近日,武汉再爆疫情,其源头指向一家化妆品公司的线下培训课,而该培训组织为美国直销巨头如新集团(以下简称“如新”)旗下关联公司——上海舍耀市场营销服务中心。

据报道,2月18日至20日,如新上海经销商于武汉凯莱熙酒店和江岸区华清园小区进行线下培训,共有66名学员参加,其中24人已经离汉,各地疫情防控信息显示,2月21日至22日12时,武汉、北京、青岛三地分别新增新冠肺炎阳性病例14例、4例和1例,而这19例全部指向如新此次培训课,截至目前,该培训课已导致超30人感染。

对此,如新相关负责人22日对媒体表示,“我们目前了解下来这个培训是经销商自行组织举办的会议,未经报备。”如新湖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经销商来武汉开会,湖北分公司并未收到消息,“我们准备报给市场监督管理局。”

2月23日,如新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将加强内部监管流程,并对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造成的影响深感抱歉。

究其责任,应由经销商承担还是如新承担?有专家表示:“只要经营主体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那么它的经营行为均属于职务行为,都该由总公司来承担责任。”

据了解,一般如新的“培训”或者“聚会”,会包含精英表彰、现场访谈等多个环节,被表彰的人依次走上前台带领全场齐喊口号。

有如新的“学员”曾透露,该公司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不同内容的聚会和培训课程。重点是向成员们宣扬公司事业理念,要求成员们落实任务,包括学习公司的宣传材料、观看相应的演讲视频等。

有专家指出,上述行为或涉嫌精神控制,俗称“洗脑”。通过实施洗脑,团队成员会逐步改变乃至否定原有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接受组织者所宣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近几年,随着跨地域、隐蔽性强、新媒体传播手段等原因,类似利用集会、培训进行洗脑的现象不断增多,且屡禁不止”。

直销外衣下的秘密

如新究竟是个怎样的公司?事实上,传销质疑从公司成立之初就缠绕着整个如新。

公开资料显示,如新于1984年创立于美国犹他州普洛沃市,业务遍及美洲、亚太地区及欧洲地区40多个市场,2003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是全球个人护理品和营养保健品行业的领导企业之一,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直销企业的之一,2006年获得直销牌照。

如新公司自从1984年创建后,外界对其经营模式的质疑和调查就没有间断过。美国各地司法机关不断对如新公司金字塔式的多层发展经销员模式提出指控,此外还包括虚假宣传、夸大销售利润。

如新的经营模式一直被外界质疑为典型的“传销金字塔”,这一切背后是其庞大的经销商与“明面上的直销模式”做支撑。

其官网显示,销售人员工资计算方式是按直销员(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收入)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向直销员按月支付报酬。报酬的计算方式如下:直销员所得报酬=报酬计算基数×报酬提取比例;报酬计算基数= 直销员销售额÷(17%+1)×90%。看上去符合直销收入计算,实际上又大有文章。

公开资料显示,如新的销售模式层级结构清晰,形成了“金字塔”的多层发展结构,如同火锅巨头海底捞的“师徒制”一般,“徒弟”越多师傅赚得越多。

据媒体报道,在如新消费满500元后可成为VIP用户享有八折权益,而VIP当月消费及推荐他人下单的累计金额达5000元便可签约成为见习经销商“DS”并拥有其经营权,若当月营业额超5000元,超过部分的10%-30%便成为“DS”的自得利润。

听上去门槛很低,实际上并不是买500元产品即可入会,而是以新顾客身份购买1370元的产品,优惠50元后再送580元的产品,剩下金额以积分形式计算,折合下来入门费约500元。之后便是拉人头下单便有300积分和310元的产品奖励,最后要求累计下单金额达5000元才能签约直销。

若1个月内业绩达1.5万元或4个月内若营业额能超过3万元便可成为正式经销商(SR),之后上升的等级为“SR、SE、SSE、SM”。其中,SR营业额达20000元可升级为销售主任(SE)。每个SE发展一个自己的SR便能获得营业额5%的奖金,而每个新发展的SR需有一个自己的团队并每月完成规定的营业额后SE才有奖金。

SE若能发展出2-3个以上的SR就可成为SSE,若能发展出4个SE可直接成为销售经理(SM),并宣称有机会月入超400万元。

由此可见,整个模式符合传销组织三大特征:缴纳入门费认购产品并获取经营权(升级囤货、代理囤货);然后拉人头壮大团队规模形成层级关系;最后通过直接或间接发展人的数量进行记酬与返利。

对此经营模式有专家表示,该公司搭建起了“金字塔式”的结构,发展的层级越多,获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多,这是典型的传销。

戳破直销巨头的“谎言”

上一次如新引发广泛关注还是因为一场果汁风波。

2019年,一女子曾因坚信喝如新某果汁产品能“排毒”,生病后拒绝就医治疗,最终导致肺部严重感染,抢救无效死亡。后经查,涉事果汁产品既没有在商务部登记备案,也没有药品注册信息。

实际上,如新早已饱受诟病。2013年正式开拓中国大陆市场,2014年,《人民日报》就连发3篇文章指责如新涉嫌传销、违规操作并利用群体效应进行精神控制等。随后,如新股价暴跌。

此外,国家工商总局曾通报如新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存在超产品范围从事直销、夸大产品功效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其个别销售人员存在擅自直销、欺骗及误导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经查后,如新累计被罚处486万余元。

高压之下,如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依旧如鱼得水,被央媒点名痛批两年后,如新于2016年和保险巨头中国平安牵头的投资者集团(Ping An ZQ China Growth Opportunity Limited)达成一项2.1亿美元战略投资协议。据称,根据协议条款,如新将向该投资集团发行2020年到期的可转换优先票据,发行票据所得的部分资金将用于发展中国业务。

获该投资后,如新股价由低反弹,从2016年7月的36.39美元/股一路攀升至2018年8月83.45美元/股,两年间股价涨幅高达129%。

近几年,如新集团也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财报显示,2021年,如新期内其实现营收170.4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41%。其中,中国大陆市场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营收高达35.97亿元,约占总收入的21%,美国、韩国、日本市场分别占比20%、13%和10%。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92亿元、12.05亿元、9.28亿元,其中疫情最为严重的2020年,其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了近10%。可见,中国市场已成为其主要营收来源之一。

据悉,如新集团先后于2014年、2019年投资近9亿元人民币在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的核心地带建立了“如新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和“新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二期”,是其全球最大的工作园区,目前如新在中国设有25个分支机构、225个自营服务网点,41家体验店、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9个仓库、2个工厂。

但高速攫取利益的同时如新在中国也是各种麻烦不断,相关工商信息显示,近9年来违规不断的如新自身风险存在103条、周边风险39条、预警提醒306条、开庭公告22条、法律诉讼30起、法院公告7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