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脚印 空军教练机的研发之路
空军在诺斯罗普的协助下,成功研制AT-3自强号喷射教练机,汰换老旧的美制T-33教练机。图为空军自强号教练机。(本报资料照片)
空军官校飞行员培训,原本是分初中高三阶段,后来简化为两级。
空军官校的教练机过去都是美制天下,如T-28、T-33等。民国五十年代开始,国府在台湾逐渐站稳脚步,工业水准也慢慢升级,加上美国跟中共走得愈来愈近,空军开始思考自制飞机,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剧变。
当时台湾只会修飞机,不会造飞机,航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空军从简单的初教教练机着手,向美国购买PL-1图纸,然后在台湾制造,定名为介寿号。除了空军官校外,陆军也采购了十架做为陆航观测机使用,并外销美国若干架。前几年,美国当地华侨为庆祝中华民国国庆还驾驶介寿号做编队飞行,但不幸的是,其中一架后来坠毁。
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恶化,空军也加强自制脚步,继介寿号成功升空后,空军以T28教练机为基础,于民国六十年代初成功研制TCH-1中兴号中级教练机。中兴号后来改装成ACH-1、RCH-1攻击机、侦察机,直到民国八十年代中期才全部除役。
空军研制螺旋浆教练机累积宝贵经验,民国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着手研发喷射教练机。中华民国是全球F-5E战斗机最大使用国,与生产厂商诺斯罗普公司有极深的关系,空军在诺斯罗普的协助下,成功研制AT-3自强号喷射教练机,汰换老旧的美制T-33教练机。
台湾一步一脚印,从最基础的初教机开始,花了快30年的时间才建立亚洲除日本、大陆以外最强大的航空工业。理论上,台湾应朝更高档的战斗机发展才对,但近年却不断「返祖」改制教练机,给人感觉走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