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社论:新增更多的“独角兽”企业,重在夯实基础
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江苏苏州调研时强调,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梯度培育体系,让更多中小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成长为“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
按照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标准,“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被视为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被寄予厚望。
但近来我国新增“独角兽”企业的速度有所放缓,这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5月23日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就涉及了“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发展壮大“独角兽”企业还任重而道远,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成就“独角兽”企业最重要的基础是独特性和颠覆性的技术。人工智能领域是催生“独角兽”企业的沃土。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2014年至2023年的十年间,中国发明人申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远超美国、韩国、日本和印度等国。
同时,根据今年4月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年度报告,2023年全球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为27.26万件,中国提交了69610份申请,位居第一,美国提交55678份申请,位居第二。
但我国的这些专利有多少是具备独创性、颠覆性特征的,有多少是具备产业价值的,都应该打个问号。如果不能迅速补齐科技创新这个短板,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就失去了根本基础,甚至会成为一种“统计数据型”增长。
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需要资金支持,需要良好营商环境的支持。近来,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频出,在措施出台的同时,还要认真检视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
包括近日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独角兽”企业都是利好。虽然效果显现与政策发布相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还是需要认真倾听企业的声音:哪些真正落到了实处,效果如何;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等。
有分析认为,新增“独角兽”企业速度放缓的重要原因是,市场投资逻辑发生了变化、资本市场低迷,从而导致许多“独角兽”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失去支持前进的“活水”。许多一级市场投资者不再考虑对未盈利企业投资,科技实力与发展潜力均突出企业也被“观察”,要等到可以实现盈利之后再进行投资。这些反映出既有“独角兽”企业的融资困境。
在营商环境上,重要的是让具备“独角兽”特质的企业活下去、发展起来。任何包括税收等方面的风吹草动都会给这些企业造成心理和实际运行上的严重影响。
“独角兽”企业具备所有优秀企业的基本精神特质,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并且坚韧不拔,也就是意志型企业家精神。在政策支持层面上是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抓,在企业层面是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干。
7月1日,新修订的《公司法》施行,其中第一条增加规定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作为立法目的,这实质性体现这部法律的精神气质。
要看到,没有一家真正优秀的企业是靠政策扶持发展起来的,政策扶持只是外因,内因之一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毅力,这对“独角兽”企业来讲尤为重要,因为它们的根本路径是创新,而不是模仿,在这一点上应该没有前路可循。
总而言之,在积极鼓励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新增企业速度有所放缓应该引起充分注意。虽然速度放缓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但我们更应该从自身角度进行思考,包括科技创新的基础打牢没有,各项支持措施真正落地了没有,也包括企业家精神是下降了,还是强化了。这样才能为“独角兽”企业发展提供更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