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買多點可以省很多錢?你可能患上囤物癖 快搶救5項「自毀式」財務行為
购买商品时,囤物行为与冲动购物障碍有时会同时出现。 示意图/ingimage
当你找出行为背后的金钱脚本与情绪,便能彻底理解自身财务行为。锁定想改变的财务行为,并且厘清在背后运作的金钱脚本后,下一步就是确定行为出现的情境,以打破相同的行为模式。
举例来说,若你有超额消费的习惯,在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难过、愤怒、孤单或惊慌时在网上消费。经过练习,我们便可以找出触发这类自毁式行为的关键,用正面的行为取而代之。此正面行为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达成特定财务目标,中断旧的行为。
最后,可以用影像或实物来强化正面行为。例如,在还清特定比例的债务,或是严格遵守预算后,用奖励犒赏自己。刻意使用这套公式几次后,你就会发现旧的自毁式财务行为已经被新行为取代,而且成为一种习惯。接下来我们将列出一些自我毁灭式的财务行为。
冲动购物障碍
美国人普遍有超额消费的习惯,冲动购物障碍(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 CBD)更加严重,是一种购物成瘾的精神障碍。CBD是「强迫型、不可抗且失控的购买冲动,会引发经济困境、负罪或羞耻感,也会对影响到工作或亲密关系」。
虽然CBD目前并不在最新版的DSM中,但可以被归类成某种强迫症、成瘾症或情绪障碍症。CBD的主要影响对象是女性,症状会在青年时期开始出现。时至今日,CBD依旧是许多消费者研究的主题。网路与网路零售业确实让购物变得更轻松,但这些便利也让受CBD之苦的人难以摆脱泥淖。
下列问题可帮助你判断自己是否有CBD症状:
CBD不是普通的超额消费行为,也不是一种「购物疗法」(retail therapy)。如果放任不管,会对人的精神健康、财务状况与人际关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囤物障碍
我们都在电视上看过囤物障碍患者的家。他们会把用纸箱和杂志塞满每一个房间与走道。根据DSM―5,囤物障碍(hoarding disorder)是一种精神障碍,定义是「囤积在一般人眼中毫无用处或没什么价值的杂物,而且无法抛弃这些杂物;家中存放太多物品且杂乱无章,导致本应用于生活的空间严重受限;堆放杂物、捡拾杂物、难以抛弃杂物的行为引发重大的障碍与压力」。
(本文出自《进化致富本能的金钱猛犸象》)
相关研究发现,强迫型囤物行为其实是由人对金钱的态度引起。此外,也有证据指出,囤物行为通常都是父母造成的。
囤物行为会以各种形式出现,有些人会将金钱当成主要囤积物,导致他们无法享受自己的财富与成就。此时,若你怀疑自己或亲朋好友有囤物障碍,请尽快寻求专业人士协助。
下列5项问题可以提升你对囤物行为的意识:
为什么我们不愿把堆积在家和生活中的杂物丢掉?研究发现,囤物行为与创伤有关。例如,经济大萧条造就了一整个世代的囤物者。有时候,人们之所以坚持留住某样东西,是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花钱买了用不到的商品。
我们会捏造各种借口,来留住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像是「这东西有收藏价值」「这是旅行的纪念品」「之后会用到的」,甚至是「过阵子就会流行回来了」。这些说法通常都是人们替囤物行为开脱的借口,目的是逃避承认自身错误行为带来的痛苦。
人会坚持留住自己这辈子几乎不可能再用到的东西,最主要是因为欠缺断舍离的能力。
购买批发商品时,囤物行为与冲动购物障碍有时会同时出现,我们会告诉自己「这样买很划算」,或是「一次买多点可以省很多钱」。有时这种购买方式确实比较合理,但如果这种消费模式成为常态,你家也变得愈来愈像好市多,就代表你可能已经养成囤物的习惯了。
(本文出自《进化致富本能的金钱猛犸象》作者:布拉德.克隆茨/ 爱德华.霍维茨/ 泰德.克隆茨 译者:朱家鸿)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