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就能救下1条生命吗?

这两天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媒体纷纷转载一条医生救人的消息,说的是杭州某体育馆篮球场,一男子突发倒地,意识丧失并抽搐不止。

当地一位郑医生刚好也在现场,第一时间冲上去,判断倒地者没有意识、呼吸消失、摸不到脉搏,立马给予心肺复苏,按压三四十次之后,做了2次人工呼吸,倒地男子就醒了。

各媒体给予极大的赞誉,说“全程花了1分多钟的时间,把一个完全失去意识的人,硬生生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按压四十次也就是20几秒,就能就活一个人?

其实,心脏骤停没这么容易救。

而心肺复苏也没这么神奇。

勇于救人是一种正能量。

但向公众传递正确的急救认知也许更重要。

所以,夜鹰认为,这个倒地的男子并非心脏骤停,更多的是一个癫痫发作的状态。

有人一定会问,施救者是一个医生,难道居然没认出来倒地者是死是活?

这不奇怪,并且现实中的公共场所急救事件中还蛮多的。

无论是否医护人员,在急救现场都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压力之下,有些人会忘记在心肺复苏之前要进行是否有呼吸的判断。

一言不合就直接心肺复苏了。

有人在判断呼吸脉搏的时候,所用的时间太短(低于5秒钟),以至于没能准确判断。

也有人去摸颈动脉搏动,结果位置摸偏了,以为没脉搏,其实还有。

也有人在患者抽搐的时候,看到患者屏气面色青紫或者泛白,以为是心脏停跳,实际仅仅是癫痫抽搐。

以上就是人们在识别心脏骤停时,面临的挑战。

不能要求所有人百分之百能快速准确识别心脏骤停,但我们对医护人员识别心脏骤停的能力应该有相对较高的要求。

即使医护人员误判心脏骤停,开始了胸外按压,也应该在患者一旦有生命迹象时及时停止按压。显然上面一分钟救人的现场,心肺复苏及时停止了。这很好。

但当我们回顾急救的时候,作为医护人员应该能反思到这并非心脏骤停。作为媒体应该要注意,不要过度宣扬“1分钟救一条人命”这样的新闻噱头,增加公众的困惑。

事件很吸引人,精神很可嘉。但传递的急救认知理念是错误的。

虽然我们的声音很小,无法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相比,但作为一个专业医生,有必要说这些话去回答公众的困惑,这是一种医生责任。

如何准确识别心脏骤停,可以参考如下视频

关注夜鹰,了解更多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