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减轻了总量型政策压力
10月18日,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进一步丰富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工具箱,发挥其精准滴灌的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总量型政策的压力,帮助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易纲指出,从我国具体实践看,结构性货币政策依据是中央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工具,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者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是总量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为进一步做好下一步的中央银行工作指明了方向。
易纲认为,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中枢,负责货币发行,调节货币供应和流通,维护币值稳定,调控金融活动,推进金融改革,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实施宏观审慎管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中央银行履职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必须不断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易纲表示,要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原则,金融的本质属性是通过合约进行资金融通,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形式;要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并积极借鉴国际有益的实践。全球中央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被广泛接受的行为规则,包括为维护币值稳定,央行应具有一定的能力,当通胀或者经济增长偏离目标时,央行应当灵活地调整利率;为避免道德风险,央行发放再贷款要有合格的抵押品,并收适当的利率;为防范金融风险的传染,央行可以向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等等。
“中国和世界历史充分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也要积极借鉴上述经验,并吸取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中央银行履职的成效。”易纲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