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矽谷 博大精深印度式摇头

《异类矽谷》(时报出版提供)

想在半数工程师是印度人的矽谷共和国生存下去,首先需要适度了解印度文化。这包括习惯T与D不分、B与P不分、重音经常前后颠倒,学会念耗掉电脑几十个栏位的名字,知道一个人姓氏愈长他的故乡就愈热,以及姓氏如果以「ar」结尾,那他很可能吃素……最重要的是,你得学会判读「印度式摇头」。

印度工程师主要崛起于九O年代的网路泡沫化前夕。2000年我从传统大公司的百年老店跳槽到网路新创公司接受面试时,虽然已在矽谷职场混了十年,和印度人相处仍然非常没有经验。

小公司采用的是审判式集体面谈,一次定江山。我走进会议室,赫然发现一屋子都是印度人,很刁钻地问了些非常技术性的问题─他们喜欢这样折磨外来的人,好在同侪面前突显自己的优越。(找机会为自己创造舞台似乎比踏实考核重要,这是另一项你必须在矽谷适应的生存之道。)

那天面谈后我相当沮丧。我自认回答得不错,可是每论述一个问题,下面总有一半人点头,另一半人摇头,而且每人点头和摇头的方式都略有不同,乍看像十几个失控的摇头公仔;也像用餐时间的养鸡场。点头和摇头此起彼落各自表述,各有各的节奏,时上下、时左右,搞得我头昏眼花。

哪知隔天公司打电话来,欢迎我加入他们的团队,原来那些频频摇头(或点头)的工程师们竟然对我激赏到近乎感动的地步。当然20年后的我已了解,点头的那一半来自印度北方,摇头的那一半来自南方。北方的表达合法合宪也合国际标准,此处跳过不谈。南方那一半为什么会以摇头表示赞同,才是我们要探讨的不解之谜。

如果用工程师尖锐的观察来分析归类,印度式摇头大致可以分为传统式的点头和摇头、钟摆式的摇头(以额头为中心,只摇头的下半部)、节拍器式的摇头(以下巴为中心,只摇头的上半部)、米字型摇头(钟摆式和节拍器式的平衡综合版,以鼻子为中心,上额下巴都摇),另外还有八字型摇头,基本上是米字型的进阶升华版,把直线动作变成优美的弧线。

上述各种摇头最重要的特色是,动作一定要像乒乓球般有节奏、有弹性,来回不停,不能嫌累。印度式摇头不是一次性的动作,而是一种持续性的表达,这在全世界任何其他文化都不存在。摇头在印度已经不只是表达,而是表演,更是崇高的艺术。

由于以上所言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运作,如果从侧面观察很可能看不出端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又发明了摇头的终极高阶版─3D式摇头,以确保你从任何一个座标和角度观察都不会失真。让人叹为观止的3D式摇头就是利用下巴和额头轮流向前点击,再配合上述的平面摇法,以极富韵律,甚至带着些许美感的节奏,表达人类最基本的肢体语言。

以上所有的差异又和摇摆的幅度有关,保守的淑女可能降低摇摆的幅度,但基本精神仍在。震动频率也有很大差异,大部分人每秒平均震动两到三次;也有真正练过的每秒可以震到七、八次,历久不衰之外,还始终保持精准的一致性。当然,最后再配合眉毛机动性快速移位,往往又能产生节外生枝的意义。

我曾经很诚恳地想向印度同事拜师学习,但对方认为这是印度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办法机械式传授,即使是脸书的AI也无解。整体判读要综合所在地区、当下情境、对方的个性、家庭背景,以及精准拿捏瞬间眼神与表情微妙的变化。对方若戴着太阳眼镜或口罩,判读就会失准。矽谷花了这么多精力研究人脸辨识与无人驾驶,不如花点时间解读印度式摇头,也许会意外破解当今AI所碰到的困境。

综合以上所有情资,通常你大致可以勉强判读对方是非常同意、略微同意、非常不同意,或有条件的不同意。说穿了就是激荡脑力和观察力的综合挑战。

这种在其他任一国家都可能造成流血内战的基本沟通差异,对印度人来讲好像一点都不是问题。他们似乎一向都能在我行我素的矜持下和令人百思不解的复杂中,找寻到大而化之的包容,而且非常享受这份复杂与费解。这也是印度精神的另类伟大─天下没有非解决不可的事,只要过得去就行。

曾几何时,此起彼落养鸡场式的集体点头和摇头已经成了矽谷会议室的常态,大家见怪不怪,反正这年头最后都要以E-mail白纸黑字确认观点。当下点头摇头除了有点眼花撩乱,反倒增加些淡淡的娱乐效果。

肢体语言的跨国影响力相当惊人,我曾经不自觉地发现,自己也会用轻微的摇头代表同意,只是味道也许还不到位,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毕竟要学做印度人并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遇到紧要关头,比方在法庭上聆听判决,或是和印度人谈生意、求婚,不要轻率地把摇头当作否定。绝大部分情况下,摇头也代表肯定,唯一差别只是肯定的多寡。即使在最糟的条件下,摇头所代表的否定还是有商量余地。

印度式摇头常常无关「是或不是」,纯粹是反映一种极端的情绪。印度人感动、赞叹或高兴时都可能摇头。他们可能爱一个人爱到一直摇头,也可能吃到感动的食物而摇头。如果上述两件事同时成立,那更会一直不停地摇。摇头在这种情境下,是一个纯然且极度正面的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