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七九年援藏干部的心愿

2021年5月3日,李纯民前往西藏昌都类乌齐伊日乡崩日村看望1979年下乡工作结识房东一家。房东的大儿子泽仁多加(右)在家门口热情欢迎他。  新华社记者金海

李纯民向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捐款的部分汇款存根。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在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伊日乡小学,李纯民(中)和学生交流。  新华社记者 黄 臻摄

在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桑多镇第二小学,学生们用热水洗漱。这套热水设施由李纯民发起的“齐兴助学奖励基金捐助。  新华社记者 黄 臻摄

李纯民在天津家中翻阅当年的藏语学习笔记。初到西藏时,李纯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藏语,为了方便记忆,他用汉语拼音标注藏语发音。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2021年5月11日,李纯民在西藏昌都拍摄城市新貌。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2021年5月4日,在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长毛岭乡第一小学,学生们跟李纯民道别。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中国照片档案馆存有20年前拍摄的一张汇款单――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收到的第一笔汇款,汇款人署名“七九年援藏干部”。

20年后,这张汇款单的主人才被找到――他是家住天津的李纯民,今年70岁。1979年,他响应国家支援西藏的号召,离开刚出生4个月的孩子,前往距离天津近3000公里的西藏昌都类乌齐县工作。

类乌齐,藏语里的“大山”,位于西藏东北部,平均海拔约4500米。近5年的援藏生活,类乌齐的山山水水,朴实友善的藏族老乡,成为李纯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地不便的交通和落后的教育条件,让李纯民想继续为西藏发展尽一份力。从2001年汇出第一张汇款单开始,到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李纯民每年都会向青藏铁路指挥部捐款,金额根据计划开工建设的长度实际开工建设的长度进行调整

1993年,李纯民第一次重回类乌齐。经过一个教学点时,发现教室窗户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糊上,风呼呼灌进来,上课的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这一幕让李纯民心疼不已,他留下钱,嘱咐校方给教室装上玻璃。

从那以后,改善类乌齐的教学条件便成了李纯民的一个心愿

2007年,李纯民发起设立“齐兴”助学奖励基金,奖励并资助类乌齐县优秀老师和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改善当地教学设施。截至目前,该基金共募集各方捐款近千万元,其中李纯民个人捐款逾100万元,获益师生超过5000人,遍及15所学校。十几年来,李纯民几乎每年都要进藏开展助学活动

李纯民生于1951年,这一年适逢西藏和平解放。是巧合,更是机缘。他说:“我能够有机会到西藏去工作,跟老百姓建立这样的联系,和藏族人民有这样的感情,与西藏结缘,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