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给医学一道思考题,闻玉梅院士:“管更多的事”,医学要更交叉更融合
今天(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可以说,三年的抗疫工作,为此次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一些专家看来,政策调整后,我们不仅要克服麻痹思想,继续做好防护,也要未雨绸缪——应对未来,要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在今天(1月8日)出席“瞰见未来”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直言,当前我们在面对突发传染病时,既要重视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治,更应着眼长远、进一步抓紧对老年医学的规划。
“现在,很多年轻医生都不愿意去老年医学科,认为这是‘夕阳科’。”闻玉梅说,她的观点恰恰相反,老年医学才是热门学科,不妨设立专科培养更多人才。
适应“大医学”发展趋势,要为医学注入更多人文的内涵
新冠疫情给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新挑战?又该如何应对?随着疫情防控步入新形势,闻玉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更好地适应“大医学”的发展趋势,适应这一现代医学改革的新方向、新内涵,与之相应,人才培养也应更加多元化、多层次。
就拿眼下这波疫情来说,为了筑牢“保健康、防重症”的防线,上海很多医院都采取了“一盘棋”模式,即通过在全院调配资源、统筹床位等措施,有效缓解急诊压力。
闻玉梅由此谈到,医学实际上也在发生转向,转向以疾病防治结合为中心的新模式,而不是原来那种相互分割的模式,未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之间的整合势在必行。 她特别指出,不仅医学内部应该更交叉、更融合,作为一门科学的医学,也需要进一步加入社会学、伦理学、法律学、经济学、哲学、传媒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的内涵,从而让医学本身的内涵更加丰富。
“根据医学新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重新调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开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按照闻玉梅的设想,今后的医科可按照疾病群方向和防治结合,分别设立专业的医学人才队伍。具体到培养方法或方向上,可以把基础、临床、药学、预防等等,都以疾病群作为培养方向,而不单单侧重于治疗。
除了医学学科本身,在医学技术类方面也可以考虑设立一些专业化的技术方向。闻玉梅以疫苗举例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技术方向是疫苗学。”为什么这会成为一个问题呢?她解释,就疫苗而言,在理论层面涉及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所以,这些学科中和疫苗方向相关的内容首先要整合起来;其次,疫苗的研究不单单是理论层面,还涉及很多生产技术,落实到具体生产环节也有很多讲究,比如怎么做疫苗的临床才符合国家规定、怎样才能批准上市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一条龙”式的教学和培养。
老年医学不是“夕阳科”,而是真正的热门科
在眼下这波疫情中,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成为医疗救治的重点人群之一。这也进一步引发医学界思考: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突发传染病,我们能否有更好的应对?
闻玉梅认为,在面向未来的长远布局中,老年医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对老年医学的预防和治疗规划,特别是加强老年医学的创新性科研,设立专科培养人才。”
“医老和养老的分工合作是不可分割的。”闻玉梅注意到,虽然现在养老院不少,国家层面对医老和养老间的分工合作也颇为重视,但从操作层面看,诸如老年之家、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医务人员的质量还没有得到很好保障。为此,她建议要从机制上设计、引导,保证一部分专科医生到养老院去查房。“即便不能每周都去,也要在一定时间段内去指导,提高那里医务人员的水平。这样做,也可以让医学布局更广一点、更早一点,‘防’得更前面一点。”
为何要如此强调“防”?闻玉梅透露了一组数据。根据她所在的团队对20岁-44岁年龄组患病情况的调查,发现脂肪肝、高尿酸的患病率排在高血压、糖尿病前面。再观察45岁-64岁年龄组,高血压排第二,糖尿病发病率也有所上升,约占11%。而在健康人群的体检中,60岁以上人群患病情况中,高血压排第一,脂肪肝排第二,糖尿病排第五。“这实际上说明,合理膳食很重要,如果医学能够早干预、早预防,就可以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
与老年医学相关,康复学科的重要性也再次被提及。闻玉梅说,很多老年病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比如偏瘫后,一些人的手脚会不灵活、行动不便,很多情况下需要康复治疗介入。“医学的新征途,正从单纯治病扩大到推进人民健康,为此,我们要管更多的事。”闻玉梅说。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论坛截图、主办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