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进入第3年,盘点科技防疫的新招数

2020年,一场来势汹汹疫情,冲击着每个人的生活。为了阻止新冠的扩散,除了人力的投入,科学技术也在积极参与这场抗疫战。因“疫”而生的高科技产品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和安全性,不仅为抗疫做出了贡献,也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

随着新冠疫情的多次突变,部分早期的疫情防控科技手段渐渐变得不适应当下的需求,而以科技赋能实现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疫情防控手段变得越来越迫切,助力常态化防疫,打好抗疫持久战,面对工作、生产、学习等问题,各界人士面临防疫新常态的攻坚战,而科技从业者正通过革新防疫手段,筑牢安全堡垒。

从测温枪到多人、精准、热成像测温

早期,新冠病毒的一个明显身体变化特征就是体温升高,所以很多场所都需要测量体温,但是不管是医院、学校、机场、火车站、商场、公司等人流密集场所,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额温枪,效率比较低的,同时测温方式面临着增加感染的风险。利用热成像测温仪更高效地监测人员体温信息,避免人员发生交叉感染,对异常体温情况快速识别预警成为重中之重。

热成像测温摄像机是集红外线和不可见光、AI优化算法于一体的,温度测量监控器更精准。热成像测温摄像机能够辨别人工流产中的高溫工作人员,根据AI优化算法技术性,辅助各种公共场合。通过热成像技术进行大流量体温筛查,快速发现体温异常的个体,实时通知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体温异常人员信息复核,做到疑似病患早发现、早隔离,有效降低体温检测工作量,提升体温检测效率。

针对人体测温场景,安检门内置热成像相机,可对通行人员脸部测温并进行人员准确匹配,发现体温异常人员及时告警,实时通知安检员对其进行温度复测,启动相应预案,减轻现场值守人员的工作压力,保证后疫情环境下的人员高效通行。

由于飞机场,院校,大型商场,办公楼等地人流量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热成像体温监测难以实现高效筛查。为解决这一问题,AI多人体温快速检测解决方案应运而生。该技术基于人脸关键点检测及图像红外温度点阵温度分析算法,可以对一定面积内乘客的额头温度进行检测,即便是佩戴帽子和口罩也能够快速筛查。

通过红外线体温检测摄像头5G无线接入设备、体感黑体等高科技,在无接触的情况下,热成像测温一是能够大批量检验,减少人工提交小效率;二是温度测量快速响应,0.1秒快速检验进行,不用工作人员滞留,不危害不危害人员速率;三是增强精确安全性,根据高精密的测温传感器,温度测量偏差能够操纵在±0.3℃,保证工作人员快速筛查疑似病例,防止工作人员近距接触性感染;四是安装应用省时省力,与pc端即插就可以显示信息,及时检测与分辨。

如此非接触式的测温方式,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还提高了防控效率。

从测温、查码、查核酸到一码通行

疫情早期,人人谈三色码,“绿码”成为大众日常行万里的“重要凭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健康码的运用对人员流动、复工复产、复学复市,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卫健委通过基础数据的互认共享,会同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等部门,制定了健康码管理与服务的制度,明确了赋码和转码规则,清理规范现有的各类疫情防控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亮码测温虽必不可少,但也存在几大抗疫难题:①过去健康码核验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检查效率低、感染风险高;②高峰期人流量大,拥堵秩序乱;③基层防疫工作人员负担重,且漏检、使用截图通行的情况难以杜绝,隐患风险大。

针对出入口健康码核验的需求,不少科技企业推出了支持“健康码核查+身份证核查+体温检测+口罩检测”一体式核查,可实时显示健康码情况、核酸记录、疫苗接种情况等信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基层防疫工作减负。设备通行数据可汇集至大数据平台,助力精准流调,并根据当地防疫政策,灵活设置通行规则,保证防疫政策的落实。

比如,当某地疫情形式较为严峻,需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方可进入时,可配置相关通行规则,符合进入条件的则亮绿灯通行,不符合的则亮红灯拒绝。关键重点场所还可使用“人码合一”的扩展功能,杜绝冒用健康码的情况发生。

有助于扩大场所轨迹信息采集范围,为流调、疫情监测平台拓展数据广度、精度、准确度。

从洗手液到构建环境抗体

疫情刚刚袭来时,勤洗手、多通风、人多不去凑热闹成为防疫宣传的最大抓手。

从那时起人们就知道:在触摸了被喷嚏或鼻涕污染的物品如桌子、门把手、键盘、钢笔等,再接触口、鼻就有可能被传染。经常洗手有助于减少感染病毒的机率。洗手一般可将皮肤角化上皮 60% ~ 90%的微生物消除,若结合刷洗,微生物清除率可达 90% ~ 98%,因此,洗手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方法。

但是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病毒隐匿周期拉长、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不弱、媒体屡屡曝光各类环境监测到新冠变异毒株等,勤洗手的方式仍然很重要,不过,在环境上降低病毒生存率更成为重要抓手之一。

对此,有科技企业首创环境抗体-自消杀抗病毒功能材料。利用涂刷、覆膜等多种手段,以膜态覆盖于物体表面(墙面、木制表面、金属、大理石、陶瓷、塑料等)。一旦材料表面出现微生物病原体,抗病毒膜便会对病原体产生致命性攻击,使病毒丧失活性,达到自消杀病毒的防护功能,构建环境抗体。

对新冠病毒杀灭率超过99%,功效持久不易脱落,可至少保持一年以上。产品已在北京冬残奥会、深圳市隔离酒店、银行、学校、隔离酒店送餐、消毒机器人上广泛使用。

科技防疫,各类手段层出不穷

疫情常态化面临的防控挑战不小,科技防疫企业先行。进入防疫第三年,科技赋能防疫包括以上手段,但绝不限于此,还有诸如:

数字洗手液: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数字洗手液UVLEN,可以使用智能手机的手电筒来清洁手部,利用高科技的紫外线在10秒之内消除手部表面的细菌。研发者表示可以与任何智能手机兼容,使用者只需要将设备连接到手机手电筒上即可。

充电消毒口罩:2020年口罩是稀缺资源。以色列海法,研究小组人员在实验室演示他们发明的一种可重复使用,并自行消毒的口罩,可通过充电加热来消杀口罩上的病毒,以实现重复利用。

智能语音电梯助手:疫情袭来,为了实现电梯的无接触式,各种奇招频出,如牙签、卫生纸、塑料手套等;而科技企业为了实现真正的无接触,以降低交叉感染,研发生产了诸如感应式(手指指向楼层,不需要按)、语音呼叫楼层(选层)等。

无人驾驶轻型卡车:一台无人驾驶卡车一天可以配送大约500箱的物资,充分减少的人群的接触,完成户外的物质配送。

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离不开科技的强有力支撑,科技的创新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