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防疫迎战变种新冠
(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2019至2020年新冠病毒以史无前例的快速传播造成全球疫情。众所关切的是过去防疫作为有哪些不足可策励未来?2021年该如何强化科技防疫?
面对此百年大疫的公卫危机,各国领袖与地方首长须在病例与死亡数攀升、医院涌现大量病人、治疗药物及设备短缺、医护人员身心俱疲、个人防护资源匮乏等压力下做出明智决定,诚非易事。公共卫生首务为谋求大众健康,但疫情拉长影响层面也愈大,最棘手的是疫情控制与经济发展的优先取舍。尤其当政治考量超过专业建议,甚至以事后惩罚取代事前的风险沟通,让民众在恐惧中自寻出路,反而助长了疫情广布。
危机中的风险沟通,最重要的是坦诚面对与资讯透明,首先必须建立官民的互信,台湾此次防疫成功即奠基在「互信」,政策才易让民众全力配合。此外,决策者若忽视专业咨询顾问团提供之数据分析与专业意见就可能乱枪打鸟,或采佛系防疫,却低估了高传播率病毒,短时间涌入大量病人以致医疗崩溃的风险,及预期达群体免疫的阈值需较高。
所以佛系防疫遇高传染性的新冠病毒,因缺重症照护资源会牺牲老年或免疫力低者等高危险族群。换言之,疫情吃紧时,若依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群体免疫防疫,不仅少了「厚德载物」的襟怀,更让疫情难以收拾。
其次要考虑许多新冠病毒流行地的其他传染病在原公卫体系无暇兼顾下会更恶化,如南美洲去年同时饱受新冠与登革热两病毒的双重夹击;非洲则有爱滋病毒与肺结核的蔓延;亚洲在此冬季则面临禽流感威胁,加上全球30余国及地区已有传播力强的新冠变种病毒,即使疫苗接种,初期也无法涵盖普罗大众,因此今年初的群体免疫尚不足以完全阻挡高传播力的新冠变种病毒!
换言之,2021年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须全球宏观思考,以整合病毒学、免疫学、传染流行病学、公卫政策的跨域科学来应战。2003年SARS流行之初国科会曾邀科学家讨论哪些科研该做;在流行后国卫院也邀集各领域学者及政府首长共同检讨未来因应新兴传染病之道。可惜去年成立一级指挥中心后,短期疫情控制有成,却未在长远规画上彰显集思广益的远见与群智创新的整合,不像我国因应禽流感H5N2与H7N9威胁时,国卫院2013年曾成立「台湾流感病毒风险评估网络」,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开两次会,专业决定该年最适我国发展疫苗的病毒株。
展望2021年,我国防疫决策及资源应挹注病毒与免疫研究、检测医学及疫苗研发量产,并建立「新兴传染病风险评估网络」,发挥更大整合团队力,才可在未来新病毒流行时,迅速打赢疫仗。台湾的研究经费、人力远比欧美先进国与中国少,唯有群策群力,才能永保国人健康。(作者金传春为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兼任教授,陈世英为台大医院急诊科医师,张科为高雄市立小港医院感管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