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新视野-气候行动从科学争议着手

气候科学研究上,「气候变迁存在」已是具有科学家共识常识。图/本报资料照片

还记得国中、国小时班上总有一位同学,每次上理化课或自然课,总是会打断老师讲课,举手问老师一堆「为什么」;这些同学长大之后,他们每天的生活,极有可能是做实验以及分析资料,然后将他们的发现写成文章,并通过学术社群审查。完成之后,他们会继续做新的实验、分析新的资料,撰写新的文章;这就是科学家的日常。现在我们通常称这些同学:某专家博士本质上,他们还是跟时候一样,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但是冠上这些称号后,好像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有一种100%正确的权威性存在。但是,真的是如此吗?

最近新兴科技媒体中心整理的气候变迁研究争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科学家发表一篇新文章,然后被科学社群战爆故事。为什么需要整理这系列战文呢?因为该作者论点是:气候变迁已经通过了无法回复的临界点。在气候科学的研究上,「气候变迁存在」已是具有科学家共识的常识;所以现在科学家在讨论的是,哪时候才是回不去的临界点,以及在气候变迁影响之下的天气现象会如何改变。

身为气候科学社群的一员,看完这篇文章会说:啊,又是一篇出来讨战的。因为每个科学家的的设备资源不见得一样,实验过程不可能100%相同,因此实验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学术审查中,审查重点是他的逻辑、论述、分析数据及其结论合理性,所以这一篇文章无疑地可以通过学术社群的审查。

但是,若身为人类的一员,看完这篇文章,我会说:啊,气候科学专家说我们通过临界点了,所以再怎么努力减缓气候变迁都没有用了。我相信这绝对不是作者当初的原意,这也是后续有一堆气候科学家,纷纷出声挞伐这一篇文章的缘故,因为,这个结论的影响层面太大了。(详情请看:全球暖化已经无回头路?《科学报告》刊登的气候变迁研究争议整理)

按照目前的气候科学学术社群运作状态来说,我们很容易找到一篇文章,它的论点与大部分科学家论点都不同,论点不同不见得是错误,但是在理解时,不可以把它扩大为当下科学社群的共识;因为科学的进展,就是建构在这些科学家们的战文上。别忘了,科学家也是人,他先是一个人、才是一位科学家;因此在每一篇科学家的文章中,都会带有一部份个人的目的情感在里面。

所以,我们该怎样来看待这整件事情呢?或是说,在这资讯爆炸的时代中,该怎样理出相对正确的资讯呢?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书籍,如反智、知识的假象,所介绍的方法就是「批判性思考」,这些书籍鼓励大家用科学方法为批判性思考的中心,来判别这些复杂的资讯。所谓的批判性思考,就是「深思熟虑」,实际上就是尽可能避免不经思考就下决定,或是不要轻易地就接受别人的结论;而这就是所谓科学的本质。

在思考的同时,我们也应留意每个意见证据数量,当媒体报导中正反并陈不同论点,优点是让每一种意见都有机会表达,这在重大环境争议或者是新面临到的问题上,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对于已达到共识的议题,如气候变迁是否存在,若以相同比重并呈不同意见会让社会大众有一种这个议题的讨论还在五五波感觉,反而我们在执行上有借口怠惰,因此错失执行的最佳时机点。

所以如果你下次遇到对气候行动还有疑虑的朋友们,不妨可以陪他厘清心中的气候科学争议,这样就是最佳的气候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