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新视野-减碳如何接轨国际?台湾尚缺即时科学数据

今年全球的科学媒体中心(SMC)共同举办全球碳预算国际记者会,邀请了研究团队报告全球的状况,和各国专家解析国内的减碳成效。举纽西兰为例,不同于多数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且来自能源部门;纽国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来自畜牧业的甲烷;澳洲作为产煤大国,但因为增设太阳能板,减少22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若无各国在地的研究资料,难以精准制定减碳政策。

即使台湾在诸多国际组织中并非会员国,但人均碳排名列前茅,政府有责任提供精确的统计报告,告诉民众现有状况,依据台湾面对气候变迁的实际情况,制定更明确的气候政策。

从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之第一工作组报告开始,到COP27的决议,以「现有的最佳科学」来制定可落实的气候政策,是国际上不断强调的重要概念,这些每年盘点评估的国际报告,就是最重要的政策基础。以全球碳预算报告为例,「碳预算」是指我们距离减量目标的剩余排放量。因此要先设定目标,如「2050零二氧化碳排放」;再盘点现有排放量,像今年预计全球排放总量是406亿吨二氧化碳,才能预估全球还剩下多少时间来应对气候变迁的关键临界点。

其他与气候变迁相关的国际报告,像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排放差距报告(Emissions Gap Report),特别着重现有的减量策略和净零排放的落差;调适差距报告(Adaptation Gap report)则呈现面对当前气候风险,调适的行动与资金都太过缓慢的全球问题。这些报告设定了全球气候变迁政策与谈判的议题,使其聚焦在有科学实证基础的范畴,也影响各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像是欧盟即将征收碳税、跨国企业要求生产线达成净零碳排,要征收多少钱?怎么认证排放量?都有相应的科学依据。

很可惜的是,无论是减缓或是调适,台湾目前都缺少能即时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资料,例如政府发布的年度报告,内容多是前一年的统计数据。这也凸显台湾要以「现有最佳科学」制定气候策略,还有一段路要走,且更难在国际气候议程中发声。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邀请专家提出对COP27的观察时,台湾大学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国际学位学程兼任助理教授赵家纬就以排放差距报告为例,提到台湾若要发展类似的资料,必须细部了解台湾在关键领域的排放状况与目标落差。然而,要落实减量目标,需要完整的2050净零路径研究,才能知道最有效的政策工具,而一旦目标拟定,产业界才能因应减碳情境而有所准备。

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兼任研究员萧代基认为,现在缺乏一个客观、独立的科学机构,评估中央与地方政府气候变迁减缓与调适执行成果,并提出年度检讨报告及政策建议,缺乏这类机构使台湾的气候政策成果,缺少有力的监督。

政府机关已经看到国际上对于减缓和净零的需求,但应对气候变迁不可或缺的调适,资源仍远不及减缓。中央研究院环变中心人为气候变迁专题中心执行长许晃雄说明,政府正在规划第三期国家气候变迁调适行动方案,需要有额外预算的投入,彻底了解未来气候变迁对台湾的冲击,完成有科学依据的风险推估,才能规划出合宜的调适方案。

台湾虽然不是国际条约的缔约方,也非联合国会员。但是台湾的经济规模与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球都名列前矛,难以回避国际减碳的责任。若在制定减缓与调适政策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支撑与讨论,不仅难以接轨国际,更难创造与社会沟通讨论、推进气候政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