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新视野-台湾地震频仍 科学家即时声援

403花莲地震事件让地震成为媒体报导的热点,民众对于防灾、预警与灾情的了解需求急剧增加。图/本报资料照片

2023年4月3日,花莲经历了一场规模7.2的大地震,此后一个月内多次余震,其中4月22日达到88次余震,而23日的余震次数更是高达194次,其中包括规模超过6的强震。这一系列地震事件让地震成为媒体报导的热点,民众对于防灾、预警与灾情的了解需求急剧增加。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在地震发生后不久,搭配国际合作伙伴澳洲科学媒体中心,迅速发布了12位澳洲科学家的专业评论,这些专家来自多个领域,如土木工程、地球科学、地震观测、板块构造学、海啸、灾害研究等。他们根据各自专业背景,在地震发生后三小时内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各种可能影响和科学现象。

蒙纳许大学的一位副教授评估了此次地震若引发海啸,可能的因素有哪些,他指出地震震级与海啸不一定有直接关联,地震的力学表现例如震动方向,亦有重大影响。同时,他强调台湾地质的独特性犹如天然地震实验室,也使台湾成为高地震风险区。

来自福林德斯大学预防灾害计划的主任强调,灾害后的心理健康与护理同样重要,需有医疗照护的系统,持续支持灾区民众度过灾后很长一段时间。另一位来自南澳的地球科学家对于花莲地震背后的板块构造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科学上的重要观察点,他还比喻地震让地壳被推高一小部分的过程,很像一个人的背上揹了另一个人。

在台湾,中央大学副教授郭俊翔提供了深入的地震分析,指出台湾东部在近十年来地震活跃,此次地震是自1999年以来最大的浅层地壳地震。郭俊翔说,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有限断层模型初步评估,这次地震向北破裂,导致震央以北地区震动更加明显。他强调,台湾地处板块边界,地震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新的地震观测数据应即时融入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中,以提高安全性。

这次事件凸显了媒体在灾难报导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也反映出民众对于准确讯息的渴望。台湾科学家积极参与媒体报导,有助公众了解情况。但有媒体未告知专家就使用两年前的录影,剪接在这次事件中。当科学家愿意走上前线与媒体沟通、维护大众知的权利,媒体也需审慎思考,努力形塑健康的资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