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新视野-「自然」是门好生意?

专家表示,红树林和海草床的复育,如果妥善管理,可能增加台湾的自然碳汇。图/本报资料照片

近年各国都戮力减碳,对企业来说,买碳权来抵换排放量,似乎比更换设备、调整制程来得轻松。特别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碳权专案,大多以植树、增加土壤储碳能力、复育环境为主。这些方式似乎能及时减轻企业的碳排放压力,又能照顾自然环境,是个双赢的好策略。

■植树换自然碳汇,要考量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买自然碳汇的碳权来抵消排放量,似乎可以更快速达成目标,但我们需要考虑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影响。例如,选择不当的植树种类和缺乏后续管理,可能破坏原本的生态系。为了真正实现减量目标,应在自然碳汇方法学制定初期开启科学讨论,评估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规范,同时增进碳权申请者对这些不确定性的认识,以确保专案可行和合理。

2024年4月,台湾环保署首次公告了两种海洋自然碳汇方法学,包括「红树林植林」和「海草复育」,显示政府增加了企业规划减碳策略的选项。台湾科技媒体中心在政府公告方法学时,为促成多元的科学讨论,邀请多位专家提出看法。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教授曾筱君就说,红树林和海草床的复育,如果妥善管理,可能增加台湾的自然碳汇。但是最大的风险是移入外来种,因为种植的品种是人工挑选,可能选择成长速率较快,或储碳量较高的植物种类,这会造成种植或复育的品种过於单一,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环境及工程学系教授杨磊说明,从他目前调查红树林的不同咸水型人工湿地,该地点有无污水流经、污染湿地,是影响碳吸存能力的一大因素。

国立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萧友晋则提到,复育自然环境的碳汇潜力相当高,但若过度强调碳汇能力,而未考虑其他生态面向,可能因大量种植或养殖,导致台湾海岸生态系单一化。同时过度的种植红树林可能导致河口泥砂淤积,造成防洪隐患,对需要比较开阔空间,或是砂质土壤的鸟类也会有负面的生态影响。

■好策略放错位置 反而可能危害生态

当「自然」成为交易的一环,如何公平计算以抵换碳排放,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树木、红树林或海草床,生长情况都会受天气影响,每年有不同的碳吸存量。甚至遇到极端天气事件,如水灾、野火、干旱等,碳汇也可能短暂成为排放源。这些不同年度的变化该如何认证为有效吸收二氧化碳?

萧友晋提到,目前海草复育与红树林植林方法,公式上没有太大问题,也采用了台湾在地数据,更贴近台湾的实际状况,但是有两个最大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答案。一个是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与调查,才知道这些自然系统能不能永久储碳;另一个是,现在用来预估碳排放量或储存量的数字,多以每季来抽测,但更短时间如每日、每周、每月的变化会被忽略。受限于检测资源不足,很难密切监测。

有不确定性,不代表交易自然碳汇是负面的选项,好策略也可能因为放错位置,而成为不当措施。自然碳汇是不是一个好策略?最终取决于执行者对在地生态的事前调查,以及专案开始后的管理策略。更审慎的调查与经营,才能避免自然碳汇从保护环境,变成危害生态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