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新视野-加速新冠药物台湾在地研发 考验公部门整合能力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在政府投入巨资下,加速新冠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并挹注资金到各研究单位,加速后续药物量产,成功扮演重要的决策与协调角色,值得台湾借镜。图/美联社

全球新冠肺炎流行两年后,尽管疫苗仍然是控制疫情传播最主要的方法,仍迫切需要更好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痊愈。像治疗流感一样的口服药物,似乎是个能减少症状、并防范传染他人的有效方式。

为了更有效对抗新冠肺炎,卫服部在今(2022)年2月前,以专案核准输入的方式,先后允许Paxlovid和Molnupiravir两款抗病毒口服药物进口,提供国人使用。尤其是可以让患者不用住院,即可用口服药物治疗,以解决医疗量能耗尽的窘境。

然而长期仰赖国外药厂进口绝非长久之计,新冠病毒不断变种,加上国际药厂对各国的供货考量等不稳定因素,都显示台湾应有自行开发与生产新冠药物的能力。台湾发展生技产业已有多年、百家争鸣下,如何有效因应,国内的生技产业应给国人一个答案。

根据一篇2014年发表在《自然》期刊的报告,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成本是26亿美元;「勤业众信」的汇整报告亦可得知,新药研发平均投注时间是10~12年。新药从实验室研发到人体临床试验,最后再到正式核准上市,势必得经过重重关卡:筛选有效结构、分子机制、细胞和动物实验、人体临床试验等,每阶段都必须一再测试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可以想见,过程中必定耗费大量的资源和数年的时间成本,甚至很大程度取决于「运气」。当新药开发失败,药厂就得承担所有消耗的时间与金钱。当资金与人力等资源成本相较匮乏时,可能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

若开发成本相对没有比国际大厂更多,「老药新用」就会是降低成本与缩短时程的一大优势,改用原先已上市、或完成部分试验的药物,来治疗新冠肺炎。Paxlovid和Molnupiravir两款药物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短短两年内,通过美国EUA审查,最主要原因就是受惠于「老药新用」,才能快速的投入市场以应对危急的疫情。Paxlovid中的「利托那韦」原先用以治疗爱滋病,Molnupiravir则是为了治疗流感,都有效缩短了临床前的试验时间。

国内学术研究机构已有不少深具技术与经验的病毒研究中心,其中也有正在开发广效型抗病毒药物的技术平台。若政府能有效整合资源,持续投入学术研发,并桥接产业、辅助技术转移等,才能真正让台湾整体的药物研发上有显著突破。瑞德西韦就是「老药新用」的广效型抗病毒药物,虽然临床试验证明可有效降低新冠患者的重症与死亡风险,但目前实际效果仍不如预期,需持续验证其疗效。

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在大型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整合能力,可作为国内借镜。以这次全球性的COVID-19疫情来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在政府投入32亿美元推动的抗病毒防疫计划下,加速COVID-19的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评估,同时挹注资金到各研究单位,加速后续药物的量产,成功扮演重要的决策与协调角色,非常值得台湾学习。

台湾虽有类似的「CDE can Help:COVID-19专案法规科学辅导计划」,但主要是辅导申请单位,解决研发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设法缩短疫苗及药品专案输入审查时间。可见台湾确实缺少进行实质桥接或整合的公部门角色。

目前全球仍有许多正处于研发阶段的抗新冠药物,当资源、人力与时间都不充沛的状况下,台湾实须进行产官学组织深度整合,有效分配资源。台湾不乏专业人才与技术,但在产学技术转移与整合上,仍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期望台湾开发抗新冠药物也如同防疫一样,持续有让全球惊艳的亮眼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