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公股金融机构人事安排的新思考

工商社论

公股金融机构高层人事安排余波荡漾部分调整被视为涉及执政党派系内斗,相关人士是「被请辞」,财政部还针对传言提出澄清,结果仍是众说纷纭。在所有的泛公股事业中,具有公股背景的金融机构高层人事调整,之所以受到最多的关注,因为除了事业体本身的经营绩效,这些单位还掌控着金流脉动政策的传递需要它们密切配合,与其他产业间的互动关系,甚至更胜于获利多寡的考量,是否用人得当,一直被拿出来放大检验

这一波人事调整的纷扰出现之前,2020年底,主要由执政党立委联合拟具的「公务员服务法」修正草案,即准备针对原来的「公务员离职后三年内,不得担任与其离职前五年内,有直接相关的营利事业各项重要职务」,再加上更严格的限制。更明白的说,就是要把财政部和金管会离职官员旋转门,关得更紧,将这些人员赴百分之百国营的公股行库,也要同样受到限制。

财金帮」受到质疑,主要是部分财金高层官员常在退休后,先安排到纯国营的金融机构过水,让他们不受旋转门三年的限制,时间一到,海阔天空,不论转任民营金融机构或民营化的泛公股机构,都有更大的挥洒空间。此模式一再被复制,尤其台银、土银等纯国营银行的高位,也在此过水文化下而备受批评。

只是对照近期泛公股行库人事的异动中,不断传出派系乔人事的说法,不免让人连想,之前所谓拉高并限制财金官员转职门槛一事,很可能只是徒令各方势力竞逐因此而更多出来的机会;这样的生态,当然也会打击原本有心更上一层的公股基层员工士气。换言之,之所以对财金帮有意见者,恐也非真的对其非深恶痛绝,更大的可能是要借此让相关官员与之妥协,或干脆把位置挪出来,方便做更多的政治分赃。

从过去省属七大行库到目前的八大公股行库,不容讳言,具有公股背景的金融机构,即使面对民营业者来势汹汹的挑战,仍是台湾金融的核心所在,据点广布、人脉深入均难以撼动,如纾困或中小企业贷款,这些吃力不讨好的重大政策,也都需要靠他们来落实执行。因此,对于主其事者的选择,即使难以摆脱派系的干扰,大方向仍不可松手。我们根据长期的观察,提供以下几点具体的建议,做为参考。

首先要厘清的,是「财金帮」的定位问题。从目前立委主导的修法方向来看,之后从事金融监理与金融实务者,之间将有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成为井水不犯河水的的两批人。且立委提出的修法内容来看,某种程度上,凸显出对于官员转任戒心重重,仿佛他们是逮到了机会,就会大捞一笔的一群投机分子,对于其累积数十年的工作经验视而不见,对于相当强调操守和纪律的多数官员来说,这样的做法并不合适。

如此的调整无异于矫枉过正。手握大权的金融监理者与实务脱节,向来为人所诟病,如再给予更多限制,恐怕连想去了解实务运作心思都省了,面对日新月异数位金融发展,监理官却只会愈来愈依法论法,长此以往,对台湾数位金融发展的脉动,将是一场极大的灾难

相反的,我们更认为泛公股机构的存在,必须赋予其协助监理官认识实务的功能,例如按不同的职等,提供轮调训练,甚至可作为日后升迁的依据之一,尤其来自金管会的官员,更要落实轮调的作法

其次,要重视基层人才的拔擢。八家公股行库各个家大业大,也有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这样的机构,如果动辄被以空降之姿进驻,不仅出任新职者难以适应,客观来说,也容易发生误踩红线的风险,小则被以不同的理由拔官、大则吃上官司。

无可讳言,要处理这样的现象,选拔之人的专业背景相对重要,最好是拥有基层一路上来的历练,既可避免遭忌穿小鞋,也可根据长期的观察,找到发挥特色的新经营方向,除了实现个人的抱负,对个性偏向保守的公股金融机构来说,也可以得到新的业务发展机会。

况且,如果把专业背景当作擢才的必要条件之一,相当程度上,也可避开大部分对于此职务「穿金戴银」的想像,因此,为了兼顾经营纪律与发展,行政和立法部门高层对公股金融机构的人事安排,除了防弊外,应从更全方位的角度多加思考,不要治一经损一经,反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