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超过70的老人,宁可不走路躺着,也别在5个时候走路
张大爷今年 70 岁了,一直觉得多走路身体好,每天都要走上好几公里。可最近,他总觉得心慌气短,腿也疼得厉害,只好来医院。
医生:“大爷,您这是咋啦?”
张大爷:“医生啊,我天天走路锻炼,不知咋的,这几天难受得很。”
医生:“大爷,您这岁数大了,不能盲目地大量走路。走路虽好,但得适量,还得选平坦的路,走累了就得歇歇。我先给您检查下关节和心脏,看看损伤程度,以后您可别这么拼啦。”
接着医生给张大爷检查后,告诉了他五个时间段在家歇着,可千万别出来走路。
一、老年人走路:健康影响的 “双刃剑”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走路有着诸多益处。适度走路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各器官获得更充足的氧气与养分,增强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同时,可锻炼腿部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灵活性,预防骨质疏松与关节退变,增强身体平衡感与协调性,减少摔倒几率。
然而,如果走路方式不当或过度,也会带来坏处。比如走路速度过快、距离过长、路面不平整时强行行走,可能引发关节磨损、疼痛,甚至造成肌肉拉伤、韧带损伤。
长期过度走路还可能使心脏负担过重,引发心慌、气短等不适症状,所以中老年人走路需把握好度。
二、高龄老人走路有讲究:避开这五个 “雷区” 时刻
对于年逾 70 的老人,走路虽有益健康,但有五个时候务必谨慎抉择,甚至选择静卧为宜。
1、饭后不宜走路
用餐后,身体的血液会大量流向肠胃以助力消化。
此时若匆忙起身走路,肠胃的血液供应被分散,不仅会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还可能因脑部供血短暂不足引发头晕目眩,大大增加了跌倒受伤的风险。
老人的身体恢复能力较弱,一旦摔倒,骨折等严重后果可能接踵而至。
2、起床血压不稳定不宜走路
清晨时分,老人的血压通常处于较高水平,且波动较大。
若未测量血压就外出走路,在血压偏高的状态下,心脏和血管承受的压力剧增,极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如脑溢血、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往往危及生命,对老人的健康造成毁灭性打击。
3、身体疲劳时不宜走路
当老人感到极度疲倦,身体已发出强烈的休息信号时,强行外出走路只会让身体更加不堪重负。
此时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下降,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容易摔倒,同时疲劳状态下继续运动也不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与调养。
4、恶劣天气条件下不要走路
酷热的夏日,高温易致老人中暑、脱水,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寒冷的冬日,冰雪路面湿滑难行,老人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导致骨折等损伤,且寒冷天气还会刺激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血管疾病发作。
5、刚大病初愈不宜走路
疾病刚有好转时,老人的身体仍处于较为虚弱的状态,抵抗力和体力尚未完全恢复。
此时走路锻炼会消耗过多体力,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延缓康复进程,应等身体进一步恢复后再循序渐进地恢复走路锻炼。
三、中老年人走路健身的最佳时间和时长
1、最佳时间
早晨时段
比较合适的时间是在太阳出来后的 7 - 9 点。早晨空气清新,在太阳升起后,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氧气含量增多,这样的环境对呼吸很有利。
而且经过一夜的休息,身体状态较为放松,此时走路可以让身体慢慢苏醒。
不过要注意,起床后不要立刻出门走路,因为中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稍差,刚起床血压易波动。
可以先喝杯温水,简单活动下四肢,等身体适应后再开始锻炼。
傍晚时段
17 - 19 点是很好的选择。这个时候人体的体温较高,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处于较好状态,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并且,经过一天的活动,身体已经预热,此时走路可以更好地锻炼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
同时,傍晚走路有助于缓解一天的疲劳,让人心情舒畅,对睡眠也有帮助。
2、最佳时长
每次走路锻炼以 30 - 60 分钟为宜。其中包括 5 - 10 分钟的热身,像慢走、活动关节等。
然后是 20 - 40 分钟的正常走路,保持适当的速度,让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最后是 5 - 10 分钟的放松,慢慢走,调整呼吸,这样的时长能达到锻炼目的,又不会让身体过于疲惫。
李大爷将医生的建议铭记于心,对自己日常走路的距离与时间进行了合理调整。
渐渐地,他惊喜地发现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疲惫不堪,精神状态也有了显著的改善,整个人显着活力十足。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