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寻找中国建筑的“语法”
文\本刊特约撰稿 墨伊
“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
“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
这些话,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的。几十年来,这些话语如同进入极境的旋律,时时敲击着人们的心弦。
8月10日,“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在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展示照片、录像、图纸、模型、书信、手稿以及空间装置等共计362件展品。
不需要特别提醒,历史总会以它特有的方式来铭记一个人。我们记得梁思成,记得这位建筑学大师一生痴心的事业——他调查、整理和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竭力挽救这些东方智慧与艺术的结晶。
受林徽因影响选择学建筑
1901年,即“百日维新”失败后的第三年,梁思成在日本出生。他的降生为四处流亡的梁启超带来了莫大安慰。11岁时,梁思成回到北京,并于14岁入读清华学校。
梁思成在清华园的生活,后来被他的老同学津津乐道。在清华的8年时间,梁思成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善于钢笔画,构思简洁,用笔潇洒,曾在《清华校刊》任美术编辑。同时他又酷爱音乐,寻名师学钢琴,他还曾向菲律宾人范鲁索学小提琴。在课余孜孜不倦地学奏两种乐器是相当艰苦的,他则引以为乐。他吹第一小号,亦擅长短笛……此外,他还有着非常突出的外语水平,曾与同班的吴文藻、徐宗漱等四人,一起将韦尔斯的《世界史纲》译成中文(经梁启超校阅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求学期间,梁思成爱好广泛,会乐器、能画画,文采也不错,同时,他还是运动场上的高手。但在所有的爱好中,梁思成最得意和最拿手的还是美术。在做各类校刊时,他常常“一次同时画几种不同风格和不同手法的画,以从中获得新的浪漫感”。
后来,梁思成遭遇了一起车祸。这次事故最终导致梁思成左腿骨折、脊椎受伤,落下了跛足的残疾。并且因为脊椎病,他不得不长期装设背部支架。
但这场意外促进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感情。梁林两家是世交,1920年,在两家长辈的安排下,19岁的梁思成初识17岁的林徽因,一见倾心。在医院养伤期间,林徽因常去看望梁思成,坐在床边给他拧手巾擦汗,两人俨然已是一对亲密的情侣。
在此期间,梁启超建议梁思成利用这段时间多读些国学。于是,就在这一年,梁思成为自己夯实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而梁林在接触中,感情日益深厚。林徽因提起以后要学建筑学,梁思成后来回忆:“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我,那是集艺术和工程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这个专业。”
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的开创者
192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迎来了一对特殊的学生——梁思成与恋人林徽因,他们将在这里开始为期4年的留学生涯。梁思成入读建筑系,由于该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不得不在美术系就读。梁思成先后获得了学士及硕士学位,其后进入哈佛大学深造。
其间,梁思成曾到欧洲漫游,当他发现国外许多建筑都受到妥善的保护,并有学者专门研究时,内心不由心潮起伏,意气难平。反观当时的中国——一个有着几千年古文明的泱泱大国,留下了璨若星河的古建筑遗产,但在江山代际的更迭中,在无数的战乱和劫难下,早已是满目疮痍。珍贵的龙门石窟、敦煌壁画,被盗卖被抢劫,无数文物流落异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风雨飘摇之中。
1925年,梁启超专门寄给梁思成一本古籍善本《营造法式》,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一部建筑标准手册。梁启超在附信中评论:“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梁思成从此下定决心把中国建筑史研究透。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这是梁思成日后频频提起的一句话。
从此,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的志向,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为实现宏愿,从最初的绘制草图、平面图到反复练习立面图和透视图,再到最后追溯一座建筑的历史变迁过程,梁思成一门心思钻研学业,雷打不动地沉浸在图书馆里。至今保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为数不多的几张作业图是他学业最好的证明——精致的构图不仅得到了最高分数,还获得了极好的评价。
毕业后,启程回国的梁林二人,首先来到沈阳,梁思成受聘成为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在这所洋溢着改革生气的大学,梁思成以宾大建筑系毕业不到一年的学生的身份,与林徽因一起创建了我国最早的一个建筑系。
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草创的日子里,梁林二人不仅是组织者,更是仅有的两名建筑学“授业”老师。他们一切从零开始,既要处理日常事务,又要为新生讲课。开设的课程中,林徽因负责讲授美术和建筑设计,梁思成则讲授建筑学概论和建筑学设计原理,同时他还将西方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相融合,开设了建筑史课程。
1932年7月,东北大学建筑系学生迎来了毕业典礼。这是中国人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建筑学专业人才,也是梁思成等人倾注满腔心血的结晶。
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
离开东北后,他们迁居北平,继而奔走大江南北、荒山野岭,开始了他们梳理中国建筑史的事业。
从1932年到1940年的8年时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足迹踏遍了全中国200多个县,调查古建筑2700余处,为后人留下了数千古建筑“肖像”。之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两部书稿,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扬。而《中国建筑史》,是中国人自己写就的第一部建筑史。
到野外寻访古建筑,不可能是轻松浪漫的事。道路艰险,土匪、军阀更是横行一方。梁思成腿有残疾,脊椎也要常年穿一个铁马甲支撑,炎热季节非常痛苦。野外和农村环境的恶劣对世家出身的夫妻俩来说,是超乎想象的。1936年考察洛阳龙门石窟时,梁思成写道“我们回到旅店铺上自备的床单,但不一会儿就落上一层沙土,掸去不久又落一层,如是者三四次,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成千上万的跳蚤。”
考察途中,梁思成积极致函时任清华大学校长、主持西南联合大学校务的梅贻琦,希望清华大学尽快增设建筑学院。“在组织方面,哈佛、麻工、哥伦比亚等均有独立之建筑学院,内分建筑、建筑工程、都市计划、庭院、户内装饰等系。为适应将来广大之需求,建筑学院之设立固有其必要。”梁思成在信中写道。
这一建议颇受梅贻琦的赞赏,他邀请梁思成主持筹建。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梁思成任系主任,林徽因也为该系的工作开展付出了诸多心血。
建系之初,梁思成奔赴美国考察,学习并将“体形环境”的教育理念引入国内。他认为,建筑教育不单是要培养设计单体建筑的设计师,还要造就广义的城市规划人才。此后,梁思成又将建筑系更名为“营建系”,其下设立“建筑学”专业和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市镇规划”专业。
众多建筑领域的开创让梁思成声名鹊起。1948年,他们的老朋友、民主人士张奚若带着两个解放军军官来到梁家,解放军军官给梁思成一份地图,请他标出当必须使用大炮的时候要加以保护的珍贵建筑和文物,并表示:“请您放心,为了保护我们民族的文物古迹,就是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梁思成和林徽因因为这两位解放军军官的到访而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了向往。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似乎走向了人生的再一次辉煌,他担任着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负责中南海改建、国徽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他是建筑学界的泰斗,是受人尊敬的大学者。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大工程的设计工作更是让他荣誉加身。
岁月悠悠。1972年1月9日,梁思成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留下了众多凝聚着心血的价值极高的学术成果,也留下了沧桑的背影,以及理想人格代表的杰出形象。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