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反驳拼多多农业科技论

“要知道,投资人和用户对于拼多多的期待,绝对不会是一家农业企业啊!

先上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四季度财报,拼多多(NASDQ:PDD)录得2.44万亿元的全年GMV,同比增长46%,年度活跃买家高达8.7亿人;第四季度实现272亿元的营收和69亿的净利润以及164亿元的净经营性现金流。

有人可能要问了,69亿净利润里主要依赖一次性返利的收益。可是,你再看经营性现金流,这个指标最实在,它是评价一家公司收益质量很关键的一个指标:经营性现金流大于等于净利润,而拼多多是远远大于了,且这一差值自本财年二季度开始就为正了。只是164亿也是很震惊的一个数字。

但是,大家也都看到了,整个拼多多的业绩会,自从黄峥退休开始,愈发离谱,后来每次电话会都在讲农业科技投入。

要知道,投资人和用户对于拼多多的期待,绝对不会是一家农业企业啊!

相信在2021年二季度,拼多多宣称其重心从营销转向农业科技研发,当时没有人会认为拼多多要真的做一家农业企业,而在四季度业绩发布后,好像所有人都觉得拼多多干农业多少靠点谱,毕竟年度活跃用户已达峰值,毕竟拼多多自己放出来的许多助农案例真的令人欣慰。

而且,黄峥在2020年度业绩发布之际的那封股东信中也有提到:“退了后我做什么呢?我想去做一些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拼多多是农产品起家的,过去几年里拼多多对农业领域的贡献主要还是在流通领域。通过提升流通领域效率,去中间补两头来让农民和消费者获益。但流通效率的提升毕竟不能从质上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不能性质性的大幅提升身体健康水平。那一步步往纵深走,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比方说,通过对农产品种植过程的方法的控制,我们是否有可能对马铃薯、番薯、西红柿等的潜在有害重金属含量进行可靠有效的控制,同时对其可能有的、有益的微量元素进行可控的、可标准化的提升?如果以后有一种西红柿,每一颗都含有最适合我们身体的VC等微量元素,那我们的生活质量是否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总结黄峥的话,拼多多进一步往纵深走,是提升流通效率到头后,就要研究农业科技本身了~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咱们来认真探讨一下拼多多成为农业科技公司的可能性。

好在,农业是一个非常传统且相对比较透明的行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有大量数据和上市公司财报做参考,我们稍作研究便发现,无论是现阶段还是远期的未来,拼多多这样的宣称无疑是“舍本逐末”。

在农业领域,科技赋能也好,共同富裕也罢,翻翻中央一号文件不难发现,农业要想提升,归根结底依赖两点:一是质量更好的种子;二是效率更高的辅助手段(除流通环节外的化肥、农机等)。而其他所有的提升,对于农业整体来说能够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

毕竟我们还不是一个农业强国,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依然依赖于进口。农业部数据显示,基本上我国农业进口额是出口额的一倍。

这一贸易逆差并非我国农业不能自给自足,而是缺乏高附加值及低附加值的农产品,我们自己的农产品质量卡在中间水平,比如食用油籽、谷物、小麦、玉米、大豆是进口差额较大的品类,这些是可以通过技术改良的。水产品、畜产品以及水果则是比较困难。

而拿拼多多正在做的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来讲,商务部1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同比增速2.8%。同时,《“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中要求,到2025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要达到8000亿元。

这个要求并不意味着全国农产品零售总额有8000亿元的市场增量,更多是农产品的渠道由线下转为线上。

要知道,拼多多在2021年全年GMV约为2.4万亿元,其中农产品占比X%(未知),但2020年其农产品GMV已高达2700亿元,这一数据在2021年财报中停止披露。即便按《规划》的预期扩大100%,眼下美团、阿里、京东等大厂多管齐下争夺卖菜市场,这一增量分给拼多多的也不过杯水车薪。更何况,中国人的食量并不是一个线性增长的趋势。

因此,要想提升农产品的零售总额,更多要从质量——高附加值(比如种子科技)入手,辅以化肥、农药;其次是进一步提高国际范围内的效率(做全球的贸易生意~)以及农机装备水平。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拼多多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660亿元,短期投资约为865亿元,全年营收为939.5亿元,其中研发费用为89.93亿元,研发占比9.6%(更多是IT技术),净利润77.69亿元。

假设拼多多有足够的意愿去做这些事,我们找来了全球范围内的同类领先企业,感受一下拼多多需要做什么才能比肩巨头。

毋庸置疑,农业的提质增效一定是靠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在农业领域,全球的国际领先企业大概有以下几类:

先看科技类:以先正达、科迪华和拜耳等为代表。

先正达于2019年注册于上海,主要由瑞士先正达、安道麦及中化集团农业业务组成,是中化集团在2017年花费430亿美元收购来的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植保(农药)、种子、作物营养、现代农业服务等板块,营收占比也依次如上排列。其中,先正达在全球种业市占率排名第三,尤其是在玉米种子等生物育种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先正达在国内还未上市,关于财务业绩,2020年实现营收1519.60亿元,其中研发费用99.4亿元,研发占比6.54%;净利润79.97亿元,在全球拥有员工4.4万人。

不得不说,如此优秀的企业,利润率竟如此低,且其收购估值也还没超过如今拼多多高位跌下来的市值(500亿+美金)。

不由引人深思,农业科技,到底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吗?更何况,这钱能不能赚还不一定。

科迪华(NYSE:CTVA)是陶氏和杜邦分拆出来的农业部分重新上市的企业,追溯创办历史长达近百年,被农民公认为全球种子和作物保护市场的领导者,在全球种子行业市占率排名第二。市值约为426亿美元,处在自上市以来的巅峰水平。其2021年营收为156.55亿美元,其中研发费用为11.87亿美元,研发占比为7.6%,净利润为17.69亿美元。市盈率25倍左右。

拜耳(LSE:0P6S)是德国的一个综合性的集团,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健康与营养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业务庞大,全球范围内超过10万员工,2018年,拜耳斥资63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农业公司孟山都,后者为存在了117年的著名农业巨头。如今的拜耳拥有三个事业部,即处方药、健康消费品和作物科学。其中作物科学事业部涉及种子、作物保护和非农业虫害控制,并且种子业务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一。

其市值约为600亿欧元,2021年营收为440亿欧元,其中研发费用53.26亿欧元,研发占比高达12%,净利润为10.22亿欧元。

如下图所示,通过拜耳的年K线不难看出,这真是一家穿越周期的伟大企业。

以上不难看出,国际种业发展史,完全可以称作是一部并购史。创业、发展、重组、合并,这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发展农业科技,对于还是一个“外行”的拼多多来说,容易吗?

接下来再来看贸易类,虽然这不是农业科技最关键的决定因素,但是对于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要涉足的领域,多少会有一些启发。

我们姑且以国际四大粮仓—美国嘉吉、邦吉、ADM、Louis Dreyfus为代表。其中邦吉(NYSE:BG)和ADM(NYSE:BG)为上市公司。前者的市值约为162亿美元,8倍左右的市盈率,其中营收为591.5亿美元,净利润为20.78亿美元;后者的市值约为529亿美元19倍左右的市盈率,其中营收为852.5亿美元,净利润为27.09亿美元。

而在国内,中粮集团的农业贸易为最大,国际地位中仅次于美国嘉吉。其中2021年中粮集团营收超6600亿元,利润总额超230亿元;2020年中粮集团全年营收超5000亿元,利润总额超200亿元。同时,在十三五期间,中粮集团凭借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优势,加强农产品种植、仓储物流、生产加工、终端销售等各环节有机衔接,农粮主业五年累计投资超过320亿元。虽然中粮旗下贸易部分并未披露上市,无法对比,但作为一个综合性粮食集团,中粮的强大也并非短时积累。

但显而易见,相比农业科技类的公司,贸易流通类的公司在赚钱水平上着实费劲多了。这也是拼多多的初心所在,只是发展农业科技,谈何容易。更别提我国在农业装备领域研发水平也亟需提高,这里还没对标国际领先的农机装备企业。

拼多多作为一家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宣称未来重仓农业,且其创始人黄峥一再表示往种子基因方向探索。我们给其顶格尊重,拿国际上的巨头农业企业做对比。这些企业历史悠久,甚至长达百年之多,不知道拼多多多年之后,若估值未变甚至下降,投资人还能陪跑百年么?

目前公司刚刚连续三个季度实现正向盈利,且现金充裕。对于农业的投入,我们当然欣赏拼多多的勇气,也肯定其过去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取得的成绩,但公司管理层在业绩电话会上明确表示依然不能保证下一个季度继续实现盈利。

在如今的电商红海大战中,拼多多能否稳住基本盘,尚且打一个问号,凭什么让投资人陪你买单所谓的农业科技梦想呢?

所以说,既然上市公司接受公开监督,就应当有责任好好说话,靠卖菜卖水果抢用户就抢用户,非要搞一出看似高深莫测的农业革命,不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