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教育激发高校学生创新思维潜能

□张宏亮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技环境中,创新能力已成为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对此,高等教育改革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打造教育生态新系统,而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形式,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以及激活创新思维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因此,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明确艺术教育根本任务,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使之真正回归到育人宗旨,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帮助其树立积极的艺术审美观显得尤为重要。

优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激发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夯实创新思维的培养基础。首先,优化艺术教育课程设计,精心设计必修、选修课程内容以及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创新教育内容,在日常艺术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创新思维。同时,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将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与科技、数学、语言等其他学科内容巧妙结合,创造艺术解读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其次,创新艺术教学方法。传统的艺术课堂往往局限于艺术理论的讲解,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因此,教师应尝试多元化教学手段,如采用现代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数字艺术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或引入游戏化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策略,增强艺术教学的新颖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生活与自然,以开阔的视野获取灵感,培养其敏锐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激发其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表达。最后,坚持因材施教。教师应当细心观察并评估每位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特点,根据不同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以及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创新思维培养。

加强课内外教学的协同性。创新思维培养本质上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力,意味着创新思维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某些知识或技能,而是在合适的教学语境下,通过引导、鼓励和激发,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教师应加强课内外教学相结合,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校内外艺术创作、竞赛、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艺术实践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提升艺术技能的熟练度,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创新思维与创意思维。如邀请知名艺术家或行业专家来校开展工作坊,通过面对面交流,为学生提供直接的经验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设立特定的主题,如环保、文化遗产保护等,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创作,激发其关注社会议题的热情,并提高其表达能力;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文化遗址,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与审美观念,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

完善艺术教学评价机制。艺术教学评价是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需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有效引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内容,以更贴近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一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在考查学生艺术知识掌握、技术运用、审美标准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展现的独创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是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注重记录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尝试、改进等动态发展,关注其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结果性评价则聚焦于学生完成作品或项目后所呈现的实际成果,包括作品的技术表现、情感表达以及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度。要兼顾两者,加强对艺术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三是将第三方主体引进艺术教学评价当中。高校可邀请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以及艺术教育领域专家等组建专家评估团队,客观公正地评估艺术教学效果,真实反映每位学生的发展状况,并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实际给予更具建设性、指导性改进建议,为规范艺术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高校应紧扣评价导向,深入剖析艺术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找准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点,针对性调整艺术教学内容与策略,打造优质高效艺术教学课堂,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创新思维培养。

本文系2022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2-KYYWF-0364)“新时期艺术教育对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哈尔滨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