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内遭两大股东“抛弃”,三分之一股权被转让,嘉合基金怎么了?
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图片来源:山东产权交易中心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耿倩 上海报道
市场再现“清仓式”转让,这次是同一家基金公司的两大股东挂牌抛售其持有的全部股权。
根据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嘉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嘉合基金”)第四大股东山东通汇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通汇资本”),拟以3196.37万元底价转让其持有的嘉合基金4.9%股权,信息披露起始日期为2024年11月12日。
就在月初,这家基金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信托”),于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了所持嘉合基金的27.27%股权,信息披露起始日期为2024年11月4日。根据转让方中航信托的持股说明,此次转让的股权是其持有嘉合基金的全部股权。从转让底价来看,这部分股权为1.7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中航信托第5次对嘉合基金股权进行挂牌转让。
事实上,和嘉合基金类似,中小型基金公司股权一再转让难有人接手的现象,在行业内较为普遍。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折射出中小基金公司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包括市场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降、股权吸引力减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股权的转让,也对中小基金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影响。
两大股东“清仓”嘉合基金股权
11月12日,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披露了一则关于嘉合基金的产权转让信息。从转让方信息来看,这部分股权来自通汇资本。根据本次挂牌信息,通汇资本拟以3196.37万元底价转让其持有的嘉合基金4.9%股权。信息披露起始日期为2024年11月12日,披露结束日期为12月9日。
本次交易的转让方通汇资本持有公司1470万股,是嘉合基金的第四大股东。资料显示,嘉合基金前六大股东分别为中航信托、上海慧弘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慧弘实业”)、福建圣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通汇资本、北京智勇仁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27.27%、27.27%、18.18%、17.83%、4.9%、4.55%。
根据挂牌信息,嘉合基金成立于2014年7月30日,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从近两年业绩表现来看,嘉合基金收益由负转正。数据显示,2023年度营业收入为1.31亿元,净利润为-953.87万元。截至去年年底,公司资产总额为2.33亿元,负债总额为1.35亿元,营业收入为1.31亿元,净利润为-953.87万元;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嘉合基金资产总额为2.33亿元,负债总额为1.31亿元,营业收入为1.05亿元,净利润为396.39万元。
对于所持嘉合基金4.9%股权的评估价值,通汇资本给出了3187.51万元的价格。挂牌信息显示,山东道勤恒基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以2023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将嘉合基金9763.31万元的净资产账面价值,给出了6.51亿元的评估价。由此对应4.9%股权的价值为3187.51万元。最终,通汇资本给出了3196.37万元的挂牌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月内,还有嘉合基金的另一大股东将其持有的全部股权挂牌出售。
11月4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了嘉合基金27.27%股权的产权转让信息,第一大股东中航信托拟以1.78亿元的底价转让其持有的嘉合基金全部股权。信息披露起始日期为2024年11月4日,披露结束日期为11月29日。
公开资料显示,中航信托和慧弘实业并列为嘉合基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为27.27%。若中航信托成功转让这部分股权,意味着将彻底退出嘉合基金股东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中航信托第一次转让其持有的嘉合基金股权。2022年12月,中航信托首次在珠海产权交易中心,以1.68亿元的价格挂牌转让嘉合基金27.27%的股权;无人接手后,中航信托于2023年6月以相同价格转让持有的嘉合基金股权,但挂牌期满依旧未能成交;2023年11月,中航信托再次挂牌转让并降价至1.51亿元,但即便期间转让价格出现下调,仍无人问津;今年5月,中航信托再次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发布信息,拟通过公开挂牌交易方式转让嘉合基金8181.82万股,参考价格面议,时间区间为自2024年5月13日至2024年11月1日。
挂牌四次均无人接手,这已经是中航信托第五次对嘉合基金股权进行挂牌转让。但与此前“降价促销”不同的是,这次中航信托将转让底价从2023年11月的1.51亿元调高到了1.78亿元。
一个月内,嘉合基金两大股东先后“清仓式”抛售持有股权,合计占比为32.17%,几乎为嘉合基金总股权的三分之一。嘉合基金究竟怎么了?
其实,这是中小型基金公司的“通病”。“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头部公司占据优势,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当前,投资机构更加谨慎,不愿意投资于风险较高的中小基金公司。”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股权结构复杂,新买家即使接盘也难以获得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另外,中小基金公司的经营业绩普遍不佳,管理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弱,导致其股权的潜在增值空间有限,难以吸引买家。
中小基金公司股权成“烫手山芋”
嘉合基金股权频被挂牌转让并非个例。近年来,多家中小型基金公司股权频被挂牌转让,就算降价出售也无人问津,俨然成为“烫手山芋”。
此前,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多次转让安信基金5.93%股权,就算将转让价由8500万元降至7650万元依然未有人接手;北京华远集团拟转让其持有的红塔红土基金30.24%股权也尚未完成,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此前欲出售所持红塔红土基金25.74%股权也没能找到受让方;前海联合基金、东海基金等公司的股权也正面临被股东挂牌转让的境况。
业内人士指出,中小型公募基金股权从几年前的“香饽饽”沦落到无人问津,是行业发展阶段、监管环境、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姚旭升认为,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市场规模迅速增长,行业资源和人才越来越向头部公司集中,导致中小基金公司面临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另外,中小基金公司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特色,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监管政策的调整,市场对基金公司牌照价值的评估可能发生变化,导致中小基金公司股权的吸引力下降。
在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看来,这种现象在业内极为普遍。他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市场环境不佳和行业竞争加剧是导致中小基金公司股权转让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管理规模难以支撑日常的投研与运营成本。同时,受“降费潮”影响,中小型规模基金公司盈利能力下降,股权价值降低,导致股东脱手转让持有股权。
而股权转让价格和市场环境则是影响转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陈兴文表示,有些股东在挂牌转让所持基金公司股权时,价格未能下调,导致成交难度较大,这就造成股权多次流拍。公募基金公司的股东准入标准严格,而中小基金公司的股权吸引力下降,导致打折售卖、流拍成为常态。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股权转让难的现象反映了中小基金公司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困境。陈兴文称,随着公募行业马太效应的强化,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导致其股权吸引力下降。此外,基金行业的内卷化和从“躺赚”到内卷的急速变化,使得中小基金公司最先感受到行业变化的信号,这也导致不少中小公募的股权投资方开始“见好就收”,挂牌转让所持基金公司股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股权转让价格下调,也难以吸引买家,因为市场对于中小基金公司的未来发展持谨慎态度。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