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存在缺陷?诺贝尔奖得主罗素一针见血:汉字有这三大缺点

汉字是刻进每个中国人骨血中的情结,若没有汉字,中华文化将无法延续,汉字的优越性与独特性是其他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就在一百年前,大学者罗素曾经在访华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汉字的三大缺陷,在当时的中国迅速引发了激烈争论。

汉字真的有缺陷吗?罗素为何对汉字有很大意见?

哲学家对汉字的评论

罗素是20世纪西方的著名学者,他在文学、哲学、数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还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位学术大拿还曾经与中国有着一段不解之缘,那是在1950年的时候,受梁启超邀请,罗素开启了自己的中国讲学之旅。

在民国初期访问中国的国际名人有很多,例如泰戈尔、爱因斯坦、萧伯纳等等,基本都是诺奖级别的大咖。

同样是访华,罗素的这次旅程可与上述这些名流的大不相同。

爱因斯坦他们的中国之旅都很短暂,短短的几天根本无法对中国实现全方位的了解。

而罗素的旅行却持续了整整九个月,在这九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拜访了上海、北京、杭州等多座大城市,在多所高校进行了演讲。

彼时的中国文化界还是以传统文化为主,但是也不乏号召吸收外来文化的有识之士,而罗素的这次中国之旅则很好的充当了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这一角色。

通过这大半年的交流,中国接触了大量西方的新思想,罗素本人也在中国学者的交流中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在后来的回忆中,他不止一次的赞美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是,在一次讲座之中,罗素对汉字的评论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在罗素看来,汉字有三大主要缺点,这三大缺点影响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改革。

罗素认为,汉字的最主要缺点是结构过于复杂,不利于书写。

其次就是汉字的排序方式,罗素认为汉字无法采用字母表排序方式,这将严重影响汉字的排版问题。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罗素认为汉字对于外来词汇的涌入将难以适应。

国内的激烈争论

罗素对汉字的评论在国内引发了各界人士的激烈争论,有人完全赞同罗素的批评,认为汉字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化革新。

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不应该被一个外国人随意的贬低。

其实关于汉字的争论由来已久,罗素只是将这个争论放在了台面上而已。

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初,就有不少学者总结过汉字的种种缺点,认为汉字的存在是新文化运动的严重阻碍,必须趁早废除。

持这一观点的的主要学者有钱玄同、鲁迅等人,鲁迅曾经还发表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激进言论。

而另一批学者认为,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瑰宝,是中国人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盲目否定汉字的一切无异于因噎废食,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主要有章太炎、辜鸿铭等人。

两派就是否应该废除汉字这一议题争论数年,此次罗素的观点再次引爆了争论,两派又开始了激烈的争论,各大报刊上都登满了关于是否废除汉字的文章。

哪怕是罗素离开之后,争论依然没有停下来,因为此时两派的矛盾已经不只是关于汉字本身,而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如若废除汉字,传统文化将面临毁灭性打击,但若无视汉字的缺点,中国的文化革新、思想解放之路又将收到重重阻碍,这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长期的的争论之后,双方最终各退一步,章太炎等老派学者指出,汉字虽有不足,但毕竟是传承千年的文化载体,可以适当革新,但绝对不能废除。

这种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就连罗素本人都对此表示了赞同。

我们应如何看待汉字

距离罗素对汉字的批评已经过去百年有余,如今汉字依然在使用,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

既然如此,那我们回顾百年前罗素的评论以及中国针对汉字的两场争论,是否能说明罗素的结论过于武断了呢?

罗素认为汉字笔画过于繁琐,不利于书写与传播。

关于这一点,罗素的批评其实并没有错。从上古时期的甲骨文开始,汉字历经数千年,经过多次演变,到近代时大家使用的都是繁体字。

用过繁体字的朋友都知道,繁体字的特点就是笔画繁多,书写时相对麻烦。

罗素作为写惯了英文的外国友人,第一次接触繁体字时,肯定会认为繁体字相比于其他文字显得过于繁琐。

罗素特意指出,繁体字上手难度太高,会影响文化的传播。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近代普通民众文盲率极高,主要是因为旧社会教育体系不完善,还有一个潜在因素就是繁体字的学习难度太大,普通人没有那个时间成本去学习。

新中国建立后,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意在降低中国的文盲率。

很快扫盲工作组就发现了问题:老百姓普遍反映繁体字太难写了,学起来也难。扫盲工作组将问题将问题反映到中央后立刻得到了中央的高速重视,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立简化汉字来取代繁体汉字!

1956年,我国推出了第一批简体汉字,简体字在繁体字的基础上对笔画进行了简化,使其更容易书写,非常合适用于教学与推广。

简体字在推出之后立刻得到了大范围的好评,民众的学习动力大大增加,扫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不出几年,中国的文盲率就大幅降低。

罗素对汉字的第二个质疑点在于汉字的排版问题。英文的排版是以26个字母为顺序,排起版来相对容易,但是汉字却大不相同,汉字没有具体的顺序,因此也没有具体的排版顺序,这就严重影响了汉字书籍的印刷出版。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书籍的排版印刷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个大问题,我国古代平民很难接触到书籍,就是因为书籍的排版印刷要经过许多工序,因此相当的珍贵。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政府立刻注意到了这一问题。

为了改善排版问题,我国以拉丁字母为基础首创了汉语拼音,以拼音作为排版顺序,之后又研制出了汉字打印机,大幅度提高了汉字的打印效率。

罗素认为汉字的最后一个缺陷就是无法适应外来词汇。

其实这一点就是罗素先生有失偏颇了,虽然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差别极大,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一直都是与世隔绝的。

事实上,除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之外,古代中国与外国长期保持着紧密的文化要求,例如古代唐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诸国进行往来,接触过许多外来事物,而对这些外来事物,古代中国人也会用汉字来描述甚至取名。

到了近现代,“舶来词”就更多了,咖啡、沙发、巧克力、香槟等都是之前中国没有的外来事物,而对这些事物我们都使用了“舶来词”来进行代指,可见汉字并不是适应不了外来词汇。

结语

罗素先生总结的汉字的缺陷并不是完全信口开河,建国后我们对汉字的改造也证实了汉字本身确实有缺陷。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汉字,汉字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