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SpaceX一夕砸40枚衛星引發磁暴?日研究揭Starlink「省燃料」作法也是問題

图为SpaceX于2月2日发射由猎鹰9号(Falcon 9)运载的Starlink卫星。路透

去年(2022年)2月,SpaceX发射的一批Starlink共49枚卫星,受到太阳表面爆发的闪焰(solar flare)所引发的磁暴(geomagnetic storm,地球磁层扰动)影响,共有40枚卫星失能、只能坠回大气层烧毁。事件让全球关注这一轮太阳活跃年是否风险更高、以及太空天气预报是否充分,但磁暴是事件唯一的真因吗?

日本学术机构「国立极地研究所」团队研究指出,当时发生的磁暴规模,是平均每个月都会发生一次、极普遍常见的磁暴。原因可能出于Starlink一度停留在约200公里处的高空,而该高度在磁暴发生时的空气阻力高于预期50%,最后致使卫星失能。该模拟数据与SpaceX所发表的空气阻力吻合。

根据SpaceX当初(2022年2月8日)发表的说明,49颗Starlink卫星由猎鹰9号(Falcon 9)发射至210公里的预定轨道,这些卫星具备有可控飞行(controlled flight)的能力,并准备自该处上升至部署位置。

可以藉太空天气预报避险吗?「无预警的第二次磁爆」

事实上,引起该磁暴的太阳风暴发生在1月29日。包含主导本次研究的「极地研」片冈龙峰副教授,也在第一时间预报数日后将发生磁暴。

到了(世界时)2月3日,磁暴如预期般的发生了。

SpaceX选在这一波磁暴结束后的时间点,发射49枚卫星升空。这是因为,当太阳闪焰发生、从太阳喷射出的电浆体与物质(CME,Coronal mass ejection,コロナ质量放出。下图黄色与橙色区块)在地球引发一波磁暴后,再度发生第二波磁暴的案例极其罕见;此外,过去对200公里高度的大气所知较少,对磁暴发生时理解仅限于极地附近会发生约25%左右大气密度的改变。

然而,卫星却遭遇罕见的第二波磁暴而失能了。为什么?

图/取自日本学术机构「国立极地研究所」

分析复数组探测机、以及卫星的太阳与太阳风观测资料后,团队发现并非CME到达地球、引发第一波磁暴后再引发第二波,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太阳依序喷发了两次CME(上图黄色为第一次、橙色为第二次),两波CME之间相隔极短的时间,并且先后引发了两波磁暴。

低成本Starlink卫星的启示:弱磁暴也可能因高度不足受损

即使如此,根据日经新闻报导,两波磁暴都不是直接扑向地球,只是轻擦而过而已。磁暴会增加大气的密度、以及人造卫星所从大气受到的空气阻力。据说明,SpaceX在卫星脱离火箭、到达预设的210km高空时,增加了约50%的阻力,因此为了减缓阻力、而让卫星移至安全模式。该研究使用日本的学术单位「情报通讯研究机构」的模型、进行模拟后,计算出即使是弱磁暴,也会在全球的尺度造成大气密度增加50%的结果。

(上图为经过模式模拟计算、2月4日的200km高度的大气质量密度。与磁暴发生前的变化以%表示)

日经指出,目前类似Starlink这类型离地数百公尺的「低轨道卫星」,普遍做法都是一口气升空到目标高度。然而,Starlink为了节省燃料等更高效的运用目的,尝试了先将卫星发射到210km的高度、之后再让卫星自行上升到目标高度。空气阻力在高度越低的空中就会越大,因此像这种运作方式,也很可能是本次让卫星失能的影响因素之一。

本次研究也显示,更高频率的发射、以及寻求更低成本时,在偶然发生磁暴时就可能出状况。因此在采取对策时,不只是大规模的太阳活动、较弱的太阳闪焰也必须列为观测与防备的对象。

《本文作者汤皓茹,原文刊登于合作媒体INSIDE,联合新闻网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