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十年種出一片森林 愛樹農夫賴金田
四十多年前,父亲带着赖金田种下第一颗树,现在由他继续守护这座山。记者许诗恺/摄影
占地三十公顷的「竹湖山居」包围了整座山头,但看似壮阔的美景其实非常脆弱,时刻面对人类威胁,这些自然生态都由赖金田亲手复育及守护。记者许诗恺/摄影
十岁那年,台东县长滨乡农夫赖金田种下此生第一株树苗,当时尚在世的父亲只说这能防止山坡土石崩塌。没想到四十年过去,继承家业的他已不知不觉种了三万棵树。从自家农地长出一片森林,成为学者生态研究、孩子体验生态教学的游乐场。
站在这座山头面向东方,眼前正好是一片俯视着太平洋的凹谷,左临长滨海岸,往右远眺则能窥见三仙台和跨海步桥的轮廓;偶尔还有大冠鹫盘旋上空,五色鸟、角鸮、山羌都是常驻居民,堪称生态宝库。
赖金田将这片约三十公顷的农庄命名为「竹湖山居」,其中二十余公顷虽由他胼手胝足存钱买下、租下,最后通通却拿来种树。如此傻子般不计报酬的行为,让造访农庄者纷纷称奇。
近年屡接受媒体采访,被誉为「爱心农夫」,但对赖金田来说,种出森林的起点并非生态理想,而是一名农民的求生手段罢了。
对农夫而言 种树的起点其实只是防灾
「刚开始不是喜欢种田才留下来,因为我退伍时爸爸身体状况不好,想说有很多农地都没在耕作,把它整理整理种个东西,等到爸爸康复我再去外面工作。」赖金田回忆。
想不到一年内父亲离世,同样经历过务农生活的兄弟姊妹都提议把地卖掉,「不要留在山里,在这边没有出息。」
赖金田却选择留下来,陪着老母,也守着老家。当时他仍使用最常见的惯行农法,不排斥人为介入,希望作物长得多又美;岂知每季收成惨淡,赖金田一度犹豫是否要放弃,又担心母亲不适应山下生活。
直到1994年强台提姆登陆东台湾,狂风暴雨共吹垮361间房屋,造成23人失踪死亡。他形容灾后惨状:天亮后走出家门,农舍倒塌,整座山光秃秃的,和前一天完全不同,「还看得到远方有山猪山羌在跑。」
这场天灾让赖金田为大自然折服,也产生不同想法,他开始关注环境保育、改行有机农法,将作物栽种在最适合它的自然环境里。
隔年农舍重新落成,他和妻子许美菊终于腾出时间完婚。虽然在婚礼当天,赖家大哥忍不住劝弟媳:「赶快说服赖金田把地卖了吧。」
赖金田把农作物、树木种成混生林,希望尽量减少人为因素,让生态符合它应有的模样,这条步道背后便栽种着水果。记者许诗恺/摄影
大哥没意料到的是,许美菊其实比赖金田更硬颈。两人趁灾后重新规划园区,整理道路及水文,让山林恢复它应有的模样,并种树加强土壤抓地力。种着种着,就愈深刻体认保育的重要性。
「我们没有退路,我们的根就在这里,必须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许美菊目前已成为竹湖山居总舵手,负责维持农产品销售及加工通路,接洽外地旅客、学者、营队;她还有件重要工作,是拉住赖金田往前冲的缰绳。
因为赖金田挑选土地的原则很奇特:一听说附近有开发案,可能要盖养鸡场,地主打算铲平某区树林,赖金田就会想尽办法「先抢再说」,打死不让山头景致被破坏。
专心致志过人生 得到钱也换不来的喜悦
和太阳比赛谁更早起,清晨迅速准备下田,三餐吃饱吃满,也不忘午睡和点心补充体力,辛苦务农到晚上十点早早就寝,台湾农夫的日常生活大多如此。
但赖金田是非典型农夫,他必须在耕作之余安排时间照顾树木,又因为农庄位于山区,得耗费更多心力做水保,自己开路整地,搭建营队用设施。
光种田植树不够,随竹湖山居范围越来越大,赖金田还向台东县政府林管处无偿认养林地,成为台湾民间第一人;并搜集壳斗科果实供南投县林业试验所莲华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台东野鸟学会也把竹湖山居列为重要观察点。
认识各界专家后,他主动复育起壳斗科树苗和萤火虫,种植青刚栎、檞栎、卷斗栎等壳斗科物种;修剪杂草疏通水道,成功吸引台湾山窗萤、纹胸黑翅萤、红胸黑翅萤在夏夜来此聚集繁殖。
赖金田的农产品以芭蕉、柑橘、火龙果、柿子为主,均不洒药且取得有机认证。最常栽种的树苗包含黄连木、大叶楠、栾树、肖楠,赖金田自己也无法准确说出近三十年来到底培育了多少种。
种树没那么简单,为了确保每株树苗都能健康生长,赖金田搭温室育苗细心照顾,种入大自然后也要时时观察。记者许诗恺/摄影
赖金田虽无法准确说出自己在何年何月何日做了什么事,但能记得「树的故事」,他指向的这棵便是约十五年前,开垦这块田地时所种的第一批。记者许诗恺/摄影
「不能号称植树,却只在单一区域种同一种树,这违反大自然的规律。」于是赖金田的地仅有概略分区,作物通通混杂着长,就如同野地一样,什么都长,什么都不奇怪,动物与昆虫自然就会把这里当家。
每逢游客来访,赖金田还会尽量空出时间带领众人「夜观」大自然,当大伙仍拿着手电筒照路,他总走在最前方摸黑带领队伍,一下指着乌漆墨黑的谷地说:「那里有只山羌」,一下听音辨位发现猫头鹰正在几点钟方向的树上鸣叫。
这些绝技源自赖金田的童年经验,他必须先步行一个多钟头下山,再搭公车去长滨乡上课,冬天回家甚至只能摸黑走山路,自然磨炼出非常敏锐的五感,让他既是农夫,也是一名从小与山林共生的生态导师。
种树衍生附加价值 成为旅客与孩童的乌托邦
光靠着农务收入,当然无法填补赖金田买地植树的资金缺口。许美菊为了生计,在多年前决定把部份农舍用地盖成三间民宿客房,让竹湖山居附加休憩功能。
她感叹:「第一次办营队时,我才知道普通人家的小朋友不会爬树。」
接着赖金田引水搬石头造景,徒手生出莲花池和营火场,再找到适合观景处修建平台,盖石窑做成野外Pizza烘培场,现场蔬果皆由自家栽种,又拿出过往帮自家两小孩架游具的经验,搭了独一无二的森林高空秋千。
他展现少年般的笑意透露,今年将启用一条长达700公尺、距离地面90公尺高的「树冠层滑索」,游客可从山谷左侧悬空滑到右侧,过程中一览太平洋景色。
从小秋千变大秋千,即使赖家儿女现在都出外读书,当年赖金田为他们设计的游乐器材,却成了游客和营队学童们的最爱,一跃飞天,脚底便是太平洋美景。记者许诗恺/摄影
继承家业三十多年来,赖金田双手满是辛苦工作留下的粗茧,以及农夫特有的筋络。记者许诗恺/摄影
但藏不住兴奋的说明随即引来民宿总指挥许美菊插嘴:「一定要包含环境导览和解说,我会强迫他们听完课程,不是玩玩就走。」她解释,种树衍生出竹湖山居的附加价值,那是一种诱因,并非结果。
何谓结果?许美菊认为,都市人会害怕黑暗、害怕昆虫的原因是「不了解」,她希望拜访竹湖山居的旅客,参加营队的孩童能透过活动接触自然,从中学习,最后从「不了解」转为「关爱」。
都市人老是说退休后要到乡下种田,许美菊则直言,农家生活并不浪漫,是真真实实的辛苦,唯一幸运的是「当年决定开始植树」的念头,竟意外让这座山成为最适合带领孩童、都市人沈浸自然的场地。
「我觉得人一定要先为大自然感动,才会深切体会它哪里生了病。」许美菊自诩为引导者,希望带领人们走入山林,以自家农地传达她对环境的爱与担忧。若一百个人里头,能有十个人透过这趟旅程而感动,辛苦便足矣。
三言两语说不尽 这是外人无法体会的富裕
赖金田种树为保育,许美菊种树为教育,回顾三十年,许美菊不后悔随赖金田入山求生,又花上更多力气打造一座有理想性的农庄。
再问赖金田怎么看待这过程,他想了老久才挤出一段话:「真的很辛苦,一路走来都很辛苦。」
十岁种下的那棵树在前几年得褐根病枯萎了,它刚好位于竹湖山居正门前,留着怕传染给其他树,又可能倒下压坏农舍,赖金田只好将它连根拔起,静置山路旁当成长椅。
结束采访后请他坐在上面拍张照,赖金田手扶着三万颗树中的编号No.1,一边轻拍一边喃喃自语,取之自然就要回归自然。
先为了务农走上种树路,再为了守护山林种树,竟也种出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对五十余年来生活在山里的赖金田来说,名声只是误打误撞得来的身外之物。